[CGCC专家访谈]精准医疗为胃癌治疗带来新希望

发布时间:2016-05-19 浏览次数:1012次 来源: 作者:

医脉通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2016年5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四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吸引中、美等国家学术大咖共聚一堂。在紧张的会议期间,医脉通有幸邀请到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大会共同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美国杜克大学终身教授、泛生子基因首席科学家阎海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分子免疫教研室李启靖教授,就肿瘤精准医学、基因检测、免疫治疗等话题与四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阎海教授(左一)、季加孚教授(左二)、沈琳教授(右二)、李启靖教授(右一)


医脉通:首先,非常感谢两位胃癌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两位基础领域的科学家大牛在繁忙的会议中抽出时间接受访我们的访问。请问季教授,近些年精准医学的发展令人瞩目,您怎么看待精准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季加孚教授:一个疾病的治疗,主要依据它的分期。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加深,除了过去传统的形态学分期以外,现在大家更重视生物学方面的分期,比如分子分型,其生物学行为的好与坏,然后根据它的分期和分型选择治疗方式。现在讨论到一个多学科合作的模式,就是不同学科的医生或者专家、科学家在一起决定这个病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治疗。对于肿瘤的治疗来讲,主要依据它的分期来决定何时治疗,包括今天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都要进行检测来确定它到底适合还是不适合。

 

医脉通:刚才季教授提到检测是选择合适治疗方式的前提,请问阎教授,癌症基因测序技术将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何做到有的放矢?

阎海教授:癌症基因组测序可能是目前唯一能够精准发现、诊断并提供额外治疗辅助信息的技术手段,所以未来五年,癌症基因测序将可能成为基因测序最大市场。通过深度测序,我们能够了解罕见的基因突变是如何导致癌症的发生、发展、扩散和复发,从而在治疗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我们现在身处数据爆炸的时代,因此要用最前沿科学知识、对疾病进行最准确理解,需要临床、基因组学等各方面的大量客观数据,去衡量、判断病人的疾病类型。如何个体化治疗、测序、分析数据,如何做到精确的病理解读、如何跟踪病人确定治疗是否有效,都需要企业具备非常强大的综合实力。


医脉通:沈琳教授,如何将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临床实践相结合,能不能谈一下您的看法?

沈琳教授:我想这也是季院长在我们院和国内倡导的。传统的MDT包括内外科、放疗的临床医生,还有诊断科室,病理、影像、超声等。但是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分子分型、基因组、蛋白质组、表观遗传等方面将产生大数据,而医生是解读不了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座两位科研和技术专家加入团队中,共同讨论,看到底该病人在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给我们什么样的提示,这样的话,才能真正走入精准医疗。从这个角度看,精准医学背景下的MDT范畴是非常非常广的,而且这种需求,现在看来是越来越高。


医脉通:现在精准医疗的概念火热,请问阎教授,如何能使癌症精准医疗真正落地生根、服务临床?

阎海教授:目前精准医疗处于探索时期,我们需要通过基因组学手段结合临床观察治疗,产生更多研究数据,并不断总结数据,发现规律,找到治病方案。事实上,现阶段精准医学核心部分是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对精准治疗药物加速开发和临床肿瘤学发展,有着革命性意义。癌症患者将能更快用上有效治疗药物。因此对企业来讲,要更多把握医院资源、病人资源,设计临床试验和收集基因数据,为未来的精准医疗提供广阔的蓝海。

基于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更为优越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患者减轻病痛的理念,泛生子一方面不断推进与国内临床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合作,另一方面,将覆盖癌症诊疗全过程的检测持续推向我们的癌症患者。这个过程涉及大数据积累、药物干涉、基因分型、病人愈后等等,通过临床实验和多年的数据收集,才能看到效果。泛生子有很多来自国内外顶尖学府的研究团队,为癌症精确诊疗打造多学科协作体系,同时还与肿瘤医院、科研机构等开展临床、科研、数据分析合作,使基因与临床大数据真正落地生根,造福患者和普通老百姓。另外,在服务老百姓的同时,能够帮助国内癌症和复杂疾病研究获得新突破。


图为四位专家正在接受医脉通采访


医脉通:请问季教授和李教授,以PD-1和PD-L1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前景广阔,未来这一领域能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吗?

季加孚教授: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甚至放疗,以及现在大家比较热议的免疫治疗,都要根据不同分期对患者进行选择,任何一种夸大的治疗方式都是不对的。特别是近年来对于免疫治疗的重新认识,使我们基础医学的研究走到今天,这里面包括很多学科的发展与协作,才能最终找到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肿瘤细胞的死亡相关的很多因素。

 

李启靖教授:季院长刚刚谈到,没有包打天下的药,免疫治疗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实际上,免疫治疗已发展了30年时间,只不过从80年代至今一直起起伏伏。刚才提到PD-1,实际上5月3号刚有研究称,PD1在胃癌中22%是有效的。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数字,而是为所有做免疫治疗的病人,提供一个新的联合治疗方向。正如季院长所说,免疫治疗也是联合治疗的手段之一,现在除了PD1以外,没有很好的治疗胃癌的免疫药,跟其他的肿瘤相比,胃癌免疫治疗还有待提升。


医脉通:感谢四位教授接受采访。


本次大会特设“基因检测”分会场,足见对基因技术临床和科研应用的重视。结束四位专家采访后,医脉通小编在分会场听取了演讲嘉宾对基因检测行业在技术及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及相关案例分享,泛生子基因公司参与到此次讨论。未来的肿瘤治疗,不仅仅是需要临床医生,更需要阎海教授和李启靖教授这样的科研牛人,通过两方共同努力,制定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方案,为更多患者减轻病痛,带来希望。


打开微信 →→ 添加“医脉通肿瘤科”公众号,或扫描电脑屏幕右上方二维码 →→ 关注医脉通肿瘤科。随时随地获取肿瘤前沿资讯,一次打包最实用的肿瘤治疗知识。做科研达人、临床高手,尽在医脉通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