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NOSES(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专委会临床大数据中心成立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
作为国内首个结直肠肿瘤NOSES大数据中心, 该中心由中国NOSES联盟、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NOSES专委会与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牵头成立,全国各省市一百多家三甲医院在内的二百多名结直肠癌领域专家出席了本次成立仪式。
王锡山教授展望大数据中心成立后工作
仪式上,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主委、中国NOSES联盟主席、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介绍了我国结直肠肿瘤NOSES的开展现状及所面挑战,同时也对临床大数据中心成立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王锡山教授指出,国家癌症中心发表的《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五位。此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仍然呈现出稳中上升的趋势,这与近年来欧美国家逐年下降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相比,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结直肠癌目前仍然是严重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结直肠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还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NOSES专委会合影
短短几年试炼,NOSES在国内的发展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国内已经有上百家中心开始开展NOSES术,但各中心NOSES术的开展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缺少一个行业内专业的学术组织来帮助共同完善、提高NOSES技术。基于此,中国NOSES联盟于2017年6月2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一组织的成立对中国NOSES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为中国NOSES技术占领世界微创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已经在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外已有美国的SEER多瘤种数据库、欧洲的ACCENT结直肠癌数据中心等全球性的肿瘤大数据中心。这些医学大数据平台可以帮助医生总结经验,提升疾病的诊治水平,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以SEER数据库为例,这个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于1973 年建立的肿瘤数据库,包含了乳腺、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淋巴瘤、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大量数据。通过查询、分析和利用SEER数据库的这些肿瘤数据进行的研究和发表的文章目前已有数千篇。
而在我国,建立全国性的肿瘤学科单一病种的大数据中心才刚刚开始。各个治疗结直肠癌的医疗机构各自存储着区域内结直肠癌患者的医学资料,而由于每个医院的数据存储方式各不相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这些宝贵的医学资料无法有效的整合利用。
而NOSES数据中心将联合国内结直肠癌领域领先的多家医院,通过医渡云的数据平台标准建设流程——首先建立一系列结直肠癌专病的数据标准与规范,将分散于不同医院、不同信息系统中的临床信息通过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整合等步骤集成在云端的数据中心;进而利用自然语言归一、结构化和EMPI等先进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结直肠癌医疗数据进行规范集成、深度挖掘及综合利用,为医学大数据分析挖掘和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NOSES数据中心的成立,有助于提升中国结直肠癌的诊疗水平。
首先,NOSES可以提供大量包含结直肠癌患者人口学特征数据、体征数据、检查检验数据和疗效数据在内的大型数据集;能够帮助医生比较不同治疗措施的有效性,找到针对特定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减少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给患者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最少的副作用。
其次,NOSES数据中心可以帮助医生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智能化随访,提醒患者及时返院,并进行随诊,提醒患者自述一些症状等。
我国结直肠癌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NOSES数据中心将高质量应用真实世界大数据,助力结直肠癌的诊疗决策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