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CSCO-MSD 黑色素瘤指南巡讲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0-05-09 浏览次数:3661次 来源: 作者:

2019年4月14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默沙东(MSD)恶性黑色素瘤诊治指南巡讲暨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12周年庆典在春光明媚的西子湖畔成功举办。

12年是一个轮回,12年前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作为CSCO的第一个专家委员会在杭州成立,从此开启了中国医生抗击黑色素瘤的历史。在走过了荣耀的12年后,第一届专委会成员及恶性黑色素领域的专家们再次相聚杭州,共同追忆往昔,展望未来。

会议邀请到第一届专委会的成员、国内黑色素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及100多位黑色素瘤领域的临床医生共同参会。在12周年庆典结束后,会议围绕《CSCO恶性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19版》更新内容,黑色素瘤领域的前沿热点及临床实践难点等展开讨论,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风雨兼程十二载,砥砺前行创新篇——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12周年庆典荣耀时刻

2007年,“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在杭州成立。12年来,在秦叔逵、郭军、梁军、潘宏铭等专家的感召和带领下,黑色素瘤这个小瘤种展现了大情怀,成就了大篇章,正因有了12年前专委会成立的第一步,才有了12年里一步步坚实的足印。专委会的成立是中国黑色素瘤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医生抗击黑色素瘤历史的开端。12年来,在经历了启航的艰难,雾中航行的坚持,乘风破浪的勇气,瀚海远航的累积,终于迎来了12年后的厚积薄发。

会议现场,秦叔逵教授、郭军教授、林桐榆教授、潘宏铭教授、梁后杰教授、刘基巍教授、牛晓辉教授、南克俊教授、陶敏教授、范云教授和张晓实教授共同启动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12周年庆典,与会人员和专委会所有成员共同见证这一历史荣耀时刻。

CSCO副理事长、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在庆典仪式后发表重要讲话。秦教授首先感谢了与会的专家和医生,尤其是12年来大家对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的支持。秦教授指出在郭军教授和林桐榆教授的带领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让黑色素瘤从一个很小的、不被大家所重视的瘤种发展到今天在诊断治疗规范化和研究方面走在前列,推动了整个瘤种的进步。同时,他相信在郭军教授和林桐榆教授的带领下,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一定会越做越好,并会为我们CSCO其他专委会树立一个表率和引领作用。

秦叔逵 教授

作为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大家长”的郭军教授与大家共同回顾了12年来的点点滴滴,带领在场的各位同道共同回顾往昔的峥嵘岁月。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从成立的那一日起,即以制定行业规范,开展学术教育,促进国际交流,探索中国亚型,开展临床研究,最终以服务于患者为主要目标。12年来,专委会累计更新指南6稿,开展指南巡讲50余场,覆盖了50000人次医生,召开国际论坛4次,推动3个创新药物上市,带领专委会开展多个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的多中心学术论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55分,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展现了中国的学术特色和学术成果。2019年,新一届的专委会扩增至100人,大家将共同开创中国黑色素瘤事业的新篇章!

郭军教授在最后讲到,12年前专委会成立之初即与默沙东开展了密切的学术合作,12后专委会的庆典再次由默沙东承办,12年来专委会发展壮大,默沙东也有新的重磅产品帕博利珠单抗(可瑞达)登陆中国,并将继续加强与学会的合作,发扬其“学术为先”的传统。

郭军 教授

同行十二载,磨砺共超越

在庆典环节中,“寻找现场与黑色素瘤事业最有缘份的医生”让专委会专家与现场的医生共同互动,讲述了大家与黑色素瘤的故事。

林桐榆教授讲述了他与黑色素瘤的故事。早在1987年,林教授遇到了一位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累及眼眶的患者。在当时,黑色素瘤的诊疗水平相当有限,患者的孩子为了国外的事业没能陪在母亲身边,送母亲最后一程,患者也在没有儿子陪伴的遗憾中离开了人世。黑色素瘤患者与家属的遗憾给林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林教授以后在黑色素瘤领域的努力钻研提供了动力。

最早接触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的医生刘继彦教授、诊治黑色素患者最多的医生梁宪斌教授(非专委会常委中)、参加巡讲次数最多且最年轻的医生徐宇教授、参加第一届巡讲最年轻的医生崔传亮教授,以及会议当天到场的最年轻的抗击黑色素瘤医生郑卉医生等都讲述了自己抗击黑色素瘤的故事。

最后,庆典仪式在专家与参会医生大合中结束,大家共同见证并留存了这一具有全新历史意义的一瞬!

CSCO-MSD恶性黑色素瘤指南巡讲——学术内容精华荟萃

2019年CSCO恶性黑色素瘤指南更新要点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郭军教授讲解《CSCO恶性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19版》的更新要点,主要包括:①践行NCCN指南与中国研究结果相结合的理念;②这是全球第一个按照黑色素瘤亚型(皮肤、肢端、黏膜、眼)来制定的指南;③原2017版中的“基本策略”和“可选策略”统一修改为“Ⅰ级专家推荐”“Ⅱ级专家推荐”和“III级专家推荐”。

具体到指南内容的更新,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 NGS热点基因检测

在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中,Ⅰ级专家推荐应对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如BRAF、CKIT和NRAS基因突变检测。建议对患者进行包含4个主要基因在内的二代测序。

2. 淋巴结清扫术的选择

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Ⅱ级专家推荐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或密切监测。此外,中国肢端患者易出现局部复发,移行转移多,肿瘤负荷重——全身治疗疗效差。对于无法手术的Ⅲ期患者,Ⅱ级专家推荐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隔离肢体灌注(实现局部控制)或隔离肢体灌注或溶瘤病毒瘤内注射(实现局部控制+远隔疗效)。

3. 皮肤、肢端、黏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选择

皮肤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原则包括:Ⅲ、Ⅳ期患者术后推荐PD-1单抗治疗1年;对于基因突变患者也可选择靶向药物治疗,肢端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原则包括:Ⅱ、Ⅲ期患者术后推荐HD-IFN治疗;BRAF突变者接受BRAFi±MEKi治疗;Ⅳ期患者术后推荐PD-1单抗治疗。黏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原则包括:基于TMZ的辅助化疗、大剂量干扰素;PD-1单抗的使用仍处在临床研究阶段。

4. 晚期黑色素瘤免疫、靶向治疗选择

无脑转移的皮肤、肢端黑色素瘤晚期治疗原则包括:靶向或免疫治疗取决于突变状态、肿瘤负荷、疾病进展速度等因素;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是中国患者的重要选择。合并脑转移的皮肤、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局部治疗(手术、伽马刀)是基础;全身治疗可选方案:TMZ、免疫、靶向治疗。黏膜黑色素瘤晚期治疗原则是: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PD-1单抗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提供了新方向。

恶性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更新要点

陆爱萍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陆爱萍教授主要介绍更新要点——源于皮肤及黏膜的恶性黑色素瘤在病理报告中应体现标本类型,根治性标本应该给予除肿瘤性质外的其他相关参数,活检标本特别是部分切除的活检标本应报告最大深度,供临床进行扩大切除时参考。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病理报告中应注明送检标本的类型、肿瘤性质、浸润深度、核分裂数、Clark分级、脉管瘤栓、神经侵犯、微卫星灶等指标。但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目前尚缺乏一致性评价,病理更需关注增殖活性参数及独特的基因改变。

恶性黑色素瘤外科手术治疗原则

牛晓辉 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牛晓辉教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进展。他强调:近年来黑色素瘤内科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外科治疗在早期黑色素瘤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外科治疗的主要功能在于诊断、原发灶切除、局部治疗和转移病灶切除。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彻底、保留功能、减少重建所引起的并发症。同时,牛教授也强调了在早期患者的管理中,淋巴结清扫的重要性,并回顾了淋巴结清扫的相关研究数据。

实体瘤联合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张晓实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张晓实教授介绍了免疫治疗药物尤其是PD-1药物的特点:①广谱:有效瘤种超过20个;②长效:有效时间数月到数年。然而,单药使用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张教授汇总分析了多瘤种的临床数据中PD-1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的成果,并指出相对而言联合治疗更具优势:可以诱导和放大免疫应答,保留免疫治疗的长效性,同时提高客观缓解率(ORR);避免“优势人群”选择的困境;快速起效,避免超进展和假进展;毒副作用可控等,总之,以PD-1为基础的联合抗肿瘤方案将大有可为。

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进展回顾

斯璐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斯璐教授盘点了黑色素瘤进入免疫治疗时代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含二线、一线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以及新辅助治疗的趋势。KEYNOTE-002研究奠定了免疫治疗的二线地位,KEYNOTE-006研究使PD-1取代伊匹木单抗成为了一线治疗的首选,同时KEYNOTE-054研究将免疫治疗推向早期的辅助治疗,KEYNOTE-029研究展示双抗联合的强大疗效,KEYNOTE-151研究则开启了中国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时代。特别指出KEYNOTE-001、KEYNOTE-002到KEYNOTE-006这3个超过5年随访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不仅证明了帕博利珠单抗让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获益,同时给整个免疫治疗带来启示:如最佳的治疗疗程似乎为24个月;如果患者第一程治疗取得了好的疗效,那么第二程治疗将有较大的概率再次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不可切除的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方美玉 教授

浙江省肿瘤医院的方美玉教授首先从指南层面介绍了目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辅助治疗和转移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目前,恶性黑色素瘤靶向治疗主要针对MAPK通路,最常用的是BRAF抑制剂。2018年ESMO大会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高风险Ⅲ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辅助靶向治疗对比安慰剂可以显著降低复发风险,4年RFS率分别为54% vs 38%。靶向治疗具有起效迅速、免疫激活效应、针对脑转移起效快的特点,但基因突变限制了使用人群,如何延缓耐药仍然是需要攻克的难题。在免疫治疗异军突起的情况下,免疫与靶向的使用顺序,靶向对免疫治疗的影响目前虽有一些研究但是仍无定论。

理论结合实践

在主题演讲后,本次大会上还特别设置了MDT讨论环节。浙江省肿瘤医院MDT团队和郑州市第三医院团队分别分享了1例BRAF突变晚期皮肤黑色素瘤和头颈部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体会和病例。讨论专家结合本次大会介绍的指南和最新进展,从理论联系实践展开MDT讨论,为患者制订定最佳诊疗建议。会议的设置别具匠心,与会专家切身体验临床指南如何指导临床实践。

同行十二载,厚积薄发,再度起航

12年,一道轮回。回首这12年,免疫治疗为黑色素瘤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黑色素瘤研究者也抓住机遇,使得中国黑色素瘤的诊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诊疗水平迅速提升,患者生存期大大延长,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医生队伍壮大,学术组织迸发出极大的活力,中国的黑色素瘤诊疗走上国际学术舞台。新起点,新征程,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继续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