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毒药物仍然是肿瘤化疗的基石

发布时间:2014-09-18 浏览次数:831次 来源: 作者:

                                                                       ――第5届费森尤斯卡比肿瘤区域会议报道


8月30日,第5届费森尤斯卡比肿瘤区域会议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和欧州的近200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大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院长担任主席,多位著名专家对细胞毒性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进行了学术研讨。大会分设了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三大论坛,现总结大会主要内容如下。
    

肺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主持肺癌论坛。德国慕尼黑大学鲁道夫休伯(Rudolf Huber)教授指出,JMEI等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病理类型患者,需要给予不同的化疗药物治疗。培美曲塞治疗时优选非鳞癌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而紫杉类可用于多种病理类型。
    

随着对肺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突变谱,因此可选择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ALK融合和MET扩增等基因位点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然而,临床应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约9个月后即可出现耐药。另一方面,研究显示肺腺癌可能具有1~10个驱动基因突变,同时具有10~100000个沉默突变,因此距肺腺癌个体治疗还为时过早。
    

台湾荣民总医院林增熙教授回顾了细胞毒药物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历史演变。针于EGFR突变阳性的肺腺癌,虽然OPTIMAL、EURTAC、LUX Lung-6等研究表明选择EGFR-TKI进行一线治疗使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但总生存(OS)并没有显示出优势。而对于肺鳞癌,目前的标准一线治疗仍然是含铂双药方案。因此,在EGFR-TKI广泛应用于晚期NSCLC治疗的时代,细胞毒药物仍然是化疗的基石。
    

乳腺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坤炜教授主持乳腺癌论坛。德国乌尔姆大学沃尔夫冈扬尼(Wolfgang Janni)教授指出,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宜优选蒽环类和紫杉类进行单药或联合治疗。对于蒽环类治疗失败的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紫杉类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对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可优选紫杉类联合曲妥珠单抗或帕妥珠单抗。对于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治疗,目前最佳化疗方案尚未确定,推荐采用类似于非TNBC的治疗方案,即以紫杉类和蒽环类药物为主的方案。
    

浙江省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在探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时指出,细胞毒药物蒽环类和紫杉类仍然是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化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HER2过表达,加用曲妥珠单抗可显著提高疗效。
    

结直肠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巴一教授主持结直肠癌论坛。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前任主席戴维克尔(David Kerr)教授指出,过去10余年,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一线治疗的OS期从12个月提高到24个月以上,靶向药物的作用功不可没,但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的基石性地位不容忽视。FIRE3研究结果显示,FOLFIRI方案联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治疗RAS野生型晚期患者的OS期分别为33.1个月和25.6个月[风险比(HR)=0.70,P=0.011],虽然该试验主要终点客观缓解率(ORR)未达到显著差异,但OS期延长了7.5个月,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益处。这表明在治疗RAS野生型mCRC时可将FOLFIRI联合西妥昔单抗作为优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探讨了以伊立替康为主方案进行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终极目标是延长OS期,因此,如何有效布局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以取得最佳疗效是医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伊立替康单药或以伊立替康为主方案,联合或不联合靶向药物可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或二线治疗。迟发性腹泻和粒细胞减少是伊立替康常见的毒性反应,早在10年前已有学者研究伊立替康毒副作用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临床应用伊立替康时应该个体化,根据UGT1A1基因型选择伊立替康初始剂量。对于UGT1A1*28纯合突变型患者应减少伊立替康剂量;对于UGT1A1野生型患者,伊立替康常规剂量180mg/m2可能不足;对于UGT1A1*6/*6患者,需慎重选择伊立替康初始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