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20日,第1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5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19日上午,医脉通小编有幸采访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徐教授就胃癌靶点MET和HER2对临床实践指导意义,以及结直肠癌系统性治疗是选择维持还是间歇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详情如下:
医脉通:2014年您入选ASCO的一项壁报研究介绍了中国胃癌患者HER2表达的情况,今年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展现了MET扩增和HER2表达的情况,选择检测MET和HER2的原因是什么?对于临床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徐教授:对于胃癌的治疗目前情况是,总体的疗效是不佳的,特别是晚期病人的生存期相对偏短。跟很多疾病相比比较,这些年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包括靶向药物的研发,但是始终胃癌治疗的进展比较缓慢。近几年,有一些比较受关注的通路,其中一个是我们常提到的HER2通路。HER2通路已经走通,也有相应的药物上市,实际上这时候HER2检测变得是非常重要,这已经成为标准治疗,当前主要是调查中国病人HER2表达的情况。另外一条通路是c-MET,它是一条新的胃癌药物开发通路,在胃癌中有多项临床研究在开展做。我们研究中涉及的这一组病人主要是观察中国病人通过一种标准实验室检测,来了解c-MET表达,c-MET基因变异,与晚期胃癌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讲,我们得出了一些新的体会,找到了可能不同的评判标准,这样能把病人预后更好地分开,为这类的药物未来的开发和进一步临床研究病人的筛选提供一些帮助。
医脉通:近年来,预测预后的标志物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除了上面提到的MET和HER2,对于胃癌来说,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靶点?
徐教授:对于未来的靶向研究来说,这几年有了一些进展,刚才提到HER2是一条通路,c-MET通路也正在开展临床研究,遗憾的是,从现在所报告的两个大型的临床研究——Rilotumumab和Metmab,这两项研究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对于MET通路上还在开展的小分子药物研究,我们看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包括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原始创新药物,c-MET小分子抑制剂在进行临床实验,MET本身的检测也是一种筛选病人的biomarker。其他目前在抗血管生前通路上,有一些新药物上市,包括美国礼来公司的ramucirumab,以及中国江苏恒瑞的阿帕替尼。稍有遗憾的是,这两种药物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biomarker来选择病人。其他非常热门的研究,我认为应该是免疫治疗。关于免疫治疗有一项PD-1在胃癌中的I期研究,其结果非常希望,现在正在进行II期和III期临床实验。我们期待这个药物在胃癌当中能够获得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知道PD-1的biomarker是PD-L1,目前在胃癌治疗过程中把PD-L1作为筛选的一个靶标。
医脉通:在细胞毒性药物和靶向药物可用的情况下,系统性治疗方案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控制转移性结直肠癌。一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时,会倾向于间歇性治疗。对于结肠癌的系统性治疗,是维持还是间歇?您是如何看待的?
徐教授:在临床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晚期肠癌病人的生存期明显得到了改善,现在很多国际的临床研究,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经到了30个月,从我们总结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的病人来看,我们病人的中位数也达到两年以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长的生存期。对于这些病人假如说一直做化疗,他们耐受不了,毒性积累也会非常明显,以及病人在生活质量方面也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将一线二线的治疗策略做一些调整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有维持治疗的概念。然而,实际上维持治疗在肠癌中不是最早提出的,白血病或者肺癌等等都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近期,我们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开展了一项III期研究,这项研究结果在今年ASCO做了壁报的交流,同时也在今年CSCO上进行了一项口头汇报,即XELOX(或FOLFOX)诱导后继续单药卡培他滨作为维持治疗的一项III期研究,这项研究在南方地方完成,我们观察到开始维持治疗的病人,他们的PFS明显优于那些化疗后完全停下间歇的病人。因此,我们认为维持治疗能够改善病人PFS推迟肿瘤进展,这样的话病人就已经获益。
医脉通:谢谢徐教授的精彩解答。
会议专题入口》》》2015年CSCO学术年会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