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绝不是单纯的讲基因,个体化医疗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10月17日,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第一天,大会主席、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组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在接受医脉通等媒体专访时强调,“为每一个患者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即所谓right patient,right therapy,我们离这个梦想还很远。精准医疗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时代性,一个今天的精准医疗方法,也许三年以后就变得不精准了。但目前,这是一条合适的路。”
沈琳教授
这场由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承办的大会,云集了欧美、日韩消化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及中国数十位胃肠肿瘤精准医疗领域顶级学者,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消化肿瘤医生积极参与,还有不少新药研发、基因测序等专业机构人员闻讯前来。
大会现场
国际专家
本次大会以“专注、汇聚、精准”为主题,设置了胃癌肠癌高峰论坛、ESMO胃肠专场、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场、间质瘤专场、食管癌专场以及胰腺癌专场,专注精准医疗、转化研究、临床研究,聚焦消化系统肿瘤东西方诊疗差异以及药物治疗现状和难题,结合转化研究基础展望未来发展,同时针对特殊人群或特殊转移模式的个体化治疗以及临床病例展开了线上线下的MDT讨论。
17日上午,CSCO副主委、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受邀为大会致开幕词,并做题为《抗肿瘤新药研究的新模式》的精彩报告。他表示,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抓住精准医疗的契机引领胃肠肿瘤的发展。本次大会内容丰富,从临床研究到实践到指南解读,再到病例讨论,搭建了一个高品质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诊疗经验及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瑞华教授
徐瑞华教授在报告中强调,精准医学改变了新型药物的临床研究模式,精准医学指导下的药物临床研究包括准确的药物、合适的人群和精准的剂量三个方面。另外国际政策法规应随着精准医学的模式进行适度的改变,加快创新药物的上市。
李进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带来了《结肠癌精准医疗背景下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的报告。他认为,精准医学作为分子靶向治疗领域的扩展,能够使患者在基本规范中得到个体化治疗。贝伐珠单抗的应用开启了大肠癌靶向治疗时代的大门,过去20年在细胞、血管以及免疫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同时指出PDTX模型不仅可以用来做临床药敏,也可以做基因检测,指导精准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而对于精准医学本身,李进教授在报告最后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精准医疗这一正确的道路,但离目的地还需走很远,也许很艰难,但我们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终点。”
本次大会除了给消化肿瘤学同僚带来前沿实用的学术饕餮,在会议的整体布置及安排上都尽显贴心,全场中英幻灯,全程同声传译,并设立微信墙,供与会者参与讨论提出问题。
与会者通过微信墙向专家提问
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国当代唯爱领域肿瘤内科医生风采,促进医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丰富大会的活动内容,大会期间还举行了“展现医生风采,爱伴健康生命”摄影展活动。展出的摄影作品,均取材于国内消化肿瘤领域医生的工作和生活场景,还包括了部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作品,体现出医护人员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会场入口的“展现医生风采,爱伴健康生命”摄影展活动
对于这场胃肠肿瘤精准医疗的学术盛宴,许多参会人员在结束时表示意犹未尽。据悉,北京大学消化肿瘤内科团队在会前对报告选题进行了多番讨论。“大会的成功举办,首先要感谢各位讲者的鼎力支持。会前有些讲者PPT被我打回去反复修改,也实在也好意思。”沈琳教授在大会闭幕时说。
期待明年CGOG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有关本次大会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医脉通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