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OG2015]徐瑞华教授报告要点采撷——抗肿瘤新药研究的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5-10-20 浏览次数:472次 来源: 作者: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徐瑞华


医脉通整理自徐瑞华教授在CGOG2015会议上的报告《抗肿瘤新药研究的新模式》


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于10月17-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17日上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徐瑞华教授做了题为《抗肿瘤新药研究的新模式》的精彩报告。医脉通对报告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


徐瑞华教授


1.抗肿瘤新药研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精准医学指导下的药物临床研究体现在:准确的药物;合适的人群;精准的剂量


而现有的经典研究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甚至成为临床新药特别是靶向药物的阻碍。多年来指导临床研究的经典/传统伦理标准、衡量性价比的标准也许在很多方面跟不上今天的要求。


抗肿瘤药物研发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


●传统的Ⅰ→Ⅱ→Ⅲ期程序:时间周期长;费用高


●没有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研究成功率低,获益小


2. 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设计


精准医学指导下的新的靶向药物临床试验设计理念包括同病异治(Umbrella设计)和异病同治(Basket设计)


新药联合配伍试验:联合针对不同通道、靶点、基因突变或不同抗药机制的药物



多个生物靶向药物联合临床研究特点:


从药理学或生物学角度,具有明确的或被接受的联合用药原理,至少包括一项以下方面的证据:体外数据,体内数据或临床数据。


联合用药原理可以从相似药物的结果推演或基于芯片分析结果,有支持联合用药原理的假设。


试验药物间的药理学或生物学作用能带来临床效益;进一步临床期试验的设想和设计。


这类临床期试验药着重于以下三点:


(1)所研究试验药物重叠的毒性限制剂量(DLT);


(2)可能的药效动力学机制而导致的DLT;


(3)的药代动力学机制而导致的DLT


3.国际上加快新药上市的策略



总结


精准医学改变新型药物的临床研究模式,靶点筛选,Umbrella和Basket方法的应用,开展不同或同一靶点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


政策法规上也要跟随精准医学的模式进行适度的改变,加快创新药物的上市。


专题报道》》》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