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握胃来,精准治疗”—— CGOG2015罗氏胃癌专场报道

发布时间:2015-10-21 浏览次数:727次 来源: 作者:

2015年10月17-18日,由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CGOG)、中国抗癌协会(CACA)、中国医师协会 MDT 专家委员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主办的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在北京胜利召开。


本次大会以“专注、汇聚、精准”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40多位胃肠肿瘤顶级专家学者就胃肠道肿瘤、食管癌以及胰腺癌等疾病的精准医疗、转化研究、临床研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和探讨。 17日中午,由沈琳教授和刘天舒教授主持的“靶握胃来,罗氏胃癌卫星会”隆重召开,重点关注晚期胃癌抗HER2治疗和胃癌围手术治疗问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周爱萍教授就晚期胃癌抗HER2治疗新进展相关内容展开了十分精彩的报告。


 

周爱萍教授


周教授在报告中对2011-2015年间四种胃癌的分子分型系统进行了比较,指出组织学Lauren分型缺乏对治疗的预测,而基因亚型可能更好的指导治疗,基因技术的进步促成人们更加准确的区分胃癌的亚型。 



在回顾了晚期胃癌的靶向研究后,周教授对胃癌靶向治疗的现状总结如下:迄今抗HER-2治疗最为成功;抗血管生成治疗稳坐二三线,无缘一线治疗;EGFR抑制剂全军覆没;C-met抑制剂,一家欢喜几家愁;新颖的免疫靶向治疗是希望之星;其它的靶点还有待探索。


图片为医脉通整理自周爱萍教授报告PPT


在报告的最后,周教授指出,胃癌进入精准医学时代,曲妥珠单抗开启了胃癌精准治疗之门;晚期胃癌抗HER2治疗在二线、维持、老年、转化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得到进一步优化;抗HER2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初步结果令人振奋;HER2的瘤内异质性值得关注,活检标本和手术标本联合检测及重复检测能减少异质性的影响,提高HER2阳性率。


 

黄鼎智教授


天津肿瘤医院的黄鼎智教授做了题为“胃癌围手术治疗若干问题和思考”的精彩报告。黄教授指出,新辅助化疗的关键问题在于:术前准确分期、新辅助治疗最佳人群、新辅助治疗最佳方案、新辅助疗效评价、新辅助疗效对术后辅助的影响。通过三项临床研究RO切除率的比较,黄教授得出“分期较晚患者才能实现提高RO目的,大多数新辅助治疗研究入组患者RO切除率并不是一个良好的评价指标”。提示新辅助化疗的部分结论为,现有研究中R0切除率更取决于患者的选择。对于较晚期患者才有降期价值。对相对早期患者生存的获益更可能来自化疗本身而非术前治疗。


对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手术时机,回顾性分析发现同步放化疗与手术间隔时间是提高肿瘤应答、改善长期预后的预测因素。胃癌的放化疗敏感性低于结直肠癌,至反应时间更长。术前化疗未能快速缓解者,3-4个月的新辅助化疗时间窗和评价时点可能更合理。


 

此次胃癌卫星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增色不少,座无虚席的会场就是最好的证明。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医脉通的后续报道。


专题报道》》》北京胃肠肿瘤精准医疗国际高峰论坛暨CGOG年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