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肿瘤抗血管生成高峰论坛暨艾坦上市周年庆”在沪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5-12-07 浏览次数:695次 来源: 作者:

2014年末,全球首个晚期胃癌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晚期胃癌三线治疗唯一标准用药-艾坦(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作为国家1.1类新药隆重上市,标志恒瑞公司一次质的飞跃,来自全国胃癌领域的众多专家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举。时光荏苒,2015年12月6日,值此艾坦上市一周年之际,“全国肿瘤抗血管生成高峰论坛暨艾坦上市周年庆” 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肿瘤领域的众多专家参会,一起分享抗血管治疗的最新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本次大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秦叔逵教授和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李进教授共同担任主席。大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识诞生篇、共识发展篇和共识实践篇。国内专家根据临床研究的证据,结合中国胃癌治疗的现状,形成了阿帕替尼专家共识,并在共识诞生篇举行了发布仪式。




 

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共识解读


结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Ⅱ/Ⅲ期临床研究的数据及上市后的用药情况,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制定了《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指导临床有效、安全地应用阿帕替尼。会中,秦叔逵教授做了《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的报告。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该病在我国有高发难治的特点。尽管有多种化疗药物可用于晚期胃癌的一线或二线治疗,但二线治疗失败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案。阿帕替尼的横空出世,无疑为胃癌治疗领域打了一剂强心剂。


本次的共识指出,甲磺酸阿帕替尼是新一代的小分子VEGFR-2络氨酸激酶高效抑制剂,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阿帕替尼用于国人晚期胃癌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II期和III期临床研究发现,阿帕替尼的不良事件(AE)的类型与发生率基本一致,与其他同类的已上市药物相比,未出现非预期的AE。阿帕替尼治疗胃癌与药物相关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5%)包括血液学毒性和非血液学毒性,多数不良反应通过剂量下调、暂停给药和对症处理可以控制和逆转。


对于高血压分级标准(NCI-CTC AE4.0)为1级和2级的防治建议,共识指出可严密检测血压,继续服用阿帕替尼;对于3级高血压,应暂停服药,如血压控制良好,可继续服用阿帕替尼;如出现危及生命的4级高血压,应立即和永久停服阿帕替尼。此外,共识推荐,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在使用阿帕替尼时,需谨慎并密切监测。具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慎用阿帕替尼。


关于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使用方法,共识推荐使用850mg,1次/日,餐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每日服药时间应尽可能相同)。如果患者接受治疗后出现1/2级不良反应,可维持原有剂量治疗(850mg),如出现3/4级不良反应,先暂停用药,待恢复至≤1级,将剂量下调至750mg;如果第一次剂量调整后不良反应为1/2级,可保持剂量不变(750mg),如出现3/4级不良反应,暂停用药,待恢复至≤1级,下调剂量至500mg;同样的,如果不良反应为1/2级,维持剂量治疗,若出现3/4级不良反应,暂停用药,待恢复至≤1级,剂量下调至250mg。如果此时患者还不能耐受,则应暂停或终止使用。


考虑不同患者存在个体差异,共识指出,对于体力状态评分ECOG≥2,四线化疗以后,胃部原发癌灶没有切除、骨髓功能储备差以及年老体弱或瘦小的女性患者,可以先从500mg qd开始服药,1-2周后再酌情增加剂量。


秦教授表示,临床研究证明,采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客观疗效和明显的生存获益;同时,在获得CFDA批准上市之后,已经初步积累了许多的用药经验。


本次共识对于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应用阿帕替尼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是临床医师合理的用药参考。


抗血管生成与阿帕替尼的最新临床进展


李进教授在共识诞生篇做了一个名为《抗血管生成在胃癌的治疗之路》的报告,他表示,过去的几十年中,胃癌的治疗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突破,主要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进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以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成为抗肿瘤治疗领域的重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云鹏教授在报告中也指出,VEGFR2在血管生成中起首要作用,阿帕替尼是靶向VEGFR2的抗癌药物。III期临床研究发现,阿帕替尼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与安慰剂对照组对比,试验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延长了2.6个月)。


 

此外,上海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表示,阿帕替尼对于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PFS(4.7个月,安慰剂1.9个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突出,且病人耐受性良好。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表示,阿帕替尼晚期肝癌II期临床研究获得阳性结果,受到国际(如ASCO等)高度关注和认可,III期也正在进行中,可能是晚期肝癌病人新的治疗选择。


 

在临床实践精粹报告中,有的专家表示,阿帕替尼对软组织肉瘤等超适应症也有令人惊喜的临床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去证实。


刘云鹏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药可应用于多癌种的靶向治疗。越早使用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患者获益越大。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患者获益更多。


 

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本次会议特邀请了解放军307医院的徐建明教授为大家阐述了抗血管生成的地位与转化医学探索,他认为,血管生成是肿瘤恶性生长的关键机制,持续的血管生成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R是重要的肿瘤血管生成通路。VEGFR-2在胃癌组织中广泛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阿帕替尼对VEGFR-2具有高度选择性,可竞争性结合细胞内VEGFR-2受体的三磷酸腺苷(ATP)结合位点,通过占位结合阻断VEGFR-2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具有良好的抗血管生成作用。阿帕替尼已获CFDA批准,除胃癌外,肺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的II/III期临床研究与各上市后研究都在进行中。


本次大会,各位专家彼此分享了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最新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交流了临床实践用药经验,探讨并发起了更优解决方案,大家纷纷表示不虚此行。最后,大会在李进教授的总结发言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