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由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承办的2016 POST-ASCO GI 大会于美丽的广州顺利举办。本次大会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专家的参与,报告内容涉及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胆胰肿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个癌症领域,同时也包括了内科、外科、放射科及多学科诊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报告精彩,内容丰富,获得了参会医生的一致好评。
兰平教授致开幕辞
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兰平院长为大会致辞时指出:POST-ASCO GI 大会今年是第二届举办,大会正在逐渐成为大家了解最新学术动态,以及各个地区医生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希望随着大会一届届的举办,POST-ASCO GI 能够成为医生每年都会期待的会议。
Al Bowen Benson Ⅲ 教授
首先为大家带来报告的,是本次大会的特约专家,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费因伯格医学院的 Al Bowen Benson Ⅲ 教授。Benson 教授的报告主题是《2016 ASCO GI 大会上的重磅研究》,他选择作为第一个介绍的研究是117镥-DOTATATE二线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 NETTER-1 研究。随后 Benson 教授介绍了 PD-L1 单抗的两种药物 Pembrolizumab 和 Nivolizumab 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分别获得阳性结果的几个研究,以及新辅助短期放疗与常规新辅助放化疗治疗 cT3/cT4 直肠癌疗效比较的研究,最后他讲解了 T-DM1 治疗经治的 HER2 阳性胃癌/胃食管结合部癌症失败的研究。
邓艳红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邓艳红教授带来了题为《2016 ASCO GI 晚期结直肠癌新进展——重新认识 MSI-H 肿瘤》的报告。邓教授从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趋势讲起,对结直肠癌一线治疗选择、局部处理及分子标志物,以及重新认识 MSI-H 肿瘤这三个主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讲解。邓教授表示,免疫治疗确实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曙光,但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MSI-H 的比例也确实较少,因此目前最需要的是研究 PD-1 抑制剂如何与化疗和放疗联用,以扩大疗效。
林桐榆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林桐榆教授的演讲题为《恶性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的进展和思考》。林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免疫监视和免疫治疗的机制以及现有的两种免疫治疗药物——CTLA-4 和抗 PD-1 抗体。随后,林教授就免疫靶向治疗的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副作用及其处理、疗效预测及在中国患者的初步治疗探索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最新进展以及个人心得。林教授重点强调,由于免疫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在肿瘤的表现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在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方面,应当应用独特的评价方法。而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叶昇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叶昇教授则介绍了2016 ASCO GI 大会上关于肝胆胰腺肿瘤的最新进展。叶教授主要介绍了 PD-L1 抑制剂 Pembrolizumab 治疗非结直肠癌的 dMMR 消化道肿瘤的疗效分析、索拉非尼+阿霉素对比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肝癌的 Ⅲ 期临床研究以及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方面的进展。叶教授特别强调由于胰腺癌确诊时约有80%患者已经是Ⅲ期及以上患者,且这类患者大多处于临界可切或不可切状态,而新辅助治疗有获益,因此在胰腺癌治疗中,临床医生需要重视新辅助治疗的使用。
参会医生认真学习专家报告
此次大会的举办为我国消化道肿瘤专家学者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经验共享、研究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获益良多。更多精彩的专家报告请关注医脉通的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