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由中华医学会授权,仅限非商业应用。
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所有女性癌症的第1位。过去30年中,女性乳腺癌病死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诊疗水平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研究表明,乳腺癌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84.3%。随着生存期的延长,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医护人员及患者关注的重点。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它是由于腋窝淋巴结清扫破坏淋巴网导致高蛋白液体回流受阻,从而引起上肢和腋窝肿胀。
上肢淋巴水肿可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舒适症状体验,如手臂腋窝的肿胀、皮肤的紧绷等,是导致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独立预测因子。目前,关于上肢淋巴水肿的诊断可结合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上肢周径测量和体积测量)进行。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症状,为淋巴水肿的早期诊断和症状管理提供指导。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甲乳外科就诊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的3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上肢淋巴水肿症状评估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作为淋巴水肿的诊断标准。根据是否发生淋巴水肿把研究对象分为淋巴水肿组和非淋巴水肿组,采用字2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症状的发生率有无差异;采用字2检验比较上肢淋巴水肿及其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在术后不同时间段(≤3个月、>3~6个月、>6~12个月、>12~24个月、>24~36个月、>36个月)之间的差异。
研究结果
343例乳腺癌患者中,84例(24.5%)发生上肢淋巴水肿,非淋巴水肿患者259例(75.5%)。淋巴水肿组和非淋巴水肿组一般资料的比较中,患者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间段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24~36个月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显著高于≤3个月。在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症状的比较中,上肢的沉重感和肿胀感在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目前乳腺癌最主要的治疗相关并发症,也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引起上肢活动受限、乏力、疼痛、纤维化以及焦虑等症状,对患者生理及心理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在6.7%~62.5%。本研究中84例患者发生了上肢淋巴水肿。淋巴水肿的发生时间一般是术后3个月到3年不等,发生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术后18个月达到高峰。本研究中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在术后>12~24个月最高。淋巴水肿组和非淋巴水肿组在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患者临床分期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级别。
全乳房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是目前乳腺癌常见的术式。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切断了大量淋巴管,上肢淋巴回流受阻,是导致淋巴水肿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不可以片面追求根治术的彻底性,使手术范围扩大化。应根据患者的肿瘤分期,合理选择乳腺癌手术方式、尽可能减少淋巴回流通路损伤是预防上肢淋巴水肿的根本措施。
上肢淋巴水肿是一个慢性、渐进性的过程,一旦发生,很难治疗。因此,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尤为重要。在上肢淋巴水肿的测量方法中,除了客观测量方法如周径测量、体积测量、红外线测量法等,还可以采用主观症状进行评估。有研究发现,患者在可测量的肢体水肿出现前会存在上肢肿胀、沉重、紧绷等一系列上肢不适症状,尤其对于轻度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由于主力手和非主力手本身就存在差别,因此极易被患者和临床医护人员忽视。因此,主观症状评估对于淋巴水肿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有研究显示,相对于其他测量方法,症状报告是淋巴水肿发生最早的预测方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症状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上肢的沉重感和肿胀感。84例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中,上肢沉重感的发生人数为50例,肿胀感的发生人数为47例。
由于手术、放射治疗等治疗手段使上肢淋巴回流受阻、中断,大量富含蛋白质的淋巴液滞留在组织间隙,致使组织间隙内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差减少,大量液体由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形成高蛋白水肿。由于液体的增加,患者的上肢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并且患者会感觉到上肢的肿胀和沉重。因此,淋巴水肿患者上肢的沉重感和肿胀感主要与淋巴液积聚在组织间隙有关。
上肢淋巴水肿呈进行发展,一旦发展为慢性水肿便不可治愈。因此,对于淋巴水肿的管理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识别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症状有助于淋巴水肿的早发现和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及患者通过评估上肢有无肿胀感和沉重感等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症状,以便于淋巴水肿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尽早为其提供干预措施,延缓水肿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淋巴水肿患者进行症状管理时应注重上肢沉重感和肿胀感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