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2017]吴一龙 韩宝惠教授专访:非小细胞肺癌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7-06-12 浏览次数:1433次 来源: 作者:

2017年6月2-6日,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会在芝加哥召开。CSCO理事长、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在肺癌-非小细胞局部/小细胞/其他胸部肿瘤口头报告专场上对8500研究进行了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韩宝惠教授也带来了ALTER-0303研究结果。会后,医脉通有幸采访到吴一龙教授和韩宝惠教授。



ADJUVANT研究

医脉通:吴教授,您好。在肺癌-非小细胞局部/小细胞/其他胸部肿瘤口头报告专场上,您对ADJUVANT研究(abstract 8500)进行了汇报,请问该研究的初衷是什么?试验是如何设计的?研究结果的亮点有哪些?

 

吴一龙教授: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助化疗是II或III期病人的标准治疗,这个临床实践已经延续了很多年,现在也仍在采用。


多项研究已经证实,术后辅助化疗可以给病人带来获益,不论是单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还是Meta分析的结果均提示,辅助化疗给患者带来的生存获益在5%左右。


这样看来,辅助化疗的临床获益并不令人满意,所以我们一直在探讨能否找到一个更好的、开展辅助治疗的药物选择。

 

自从EGFR突变被发现,EGFR TKI药物研发的成功,我们可以对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并且,研究已证实EGFR TKI可以给进展期NSCLC带来获益,使他们的生存从过去8-10个月延长到12个月。


于是,我们就产生了一个科学的假说:EGFR突变的NSCLC患者辅助治疗中,应用EGFR TKI治疗取代化疗药物,是否给病人带来获益呢?因而就有了ADJUVANT研究(ABSTRACT 8500)的产生。

 

对于8500的研究设计,与以往研究如BR19和RADIANT试验的设计有所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对入组患者的分期进行了精选。我们排除了Ib期的NSCLC患者。


因为Ib期患者接受单纯手术治疗后,中位OS已经能达到很高水平,如果将这类低危人群纳入临床试验,很可能得到的是阴性结果。


并且,在II期患者中,我们仅纳入了淋巴转移患者,因为对于Ⅱ期患者来说,淋巴结转移是高危因素之一。


第二,我们仅纳入了EGFR激活突变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更有可能从EGFR TKI辅助治疗中获益。


第三,该研究采用的是靶向药物与化疗的头对头比较。在过去的临床试验中,很多人认为标准辅助治疗方案是化疗,而化疗加联合靶向治疗与化疗的比较是传统的设计。


而在ADJUVANT研究上,我们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通过有EGFR突变的患者群应用EGFR-TKI取代化疗,从而达到为病人减少治疗相关毒性的目的。

 

8500的研究结果已经在ASCO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吉非替尼的中位DFS是28.7个月,而传统化疗只有18个月,这10个月是非常巨大的改变。


即使吉非替尼组和化疗组的OS相当,该研究也支持应用TKI作为辅助治疗方案。现在结果表明,靶向治疗够减缓复发10个月,而且毒性非常小,病人生活质量就会提高。


从这个结果出发,靶向治疗在特定患者群中取代辅助化疗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入组患者仅限于EGFR激活突变的,淋巴结转移的Ⅱ/ⅢA期NSCLC患者,不能把范围无限扩大到所有肺癌患者术后都做靶向治疗。



ALTER 0303研究

医脉通:韩教授,您好。您开展的ALTER 0303研究——安罗替尼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也非常优异,您能介绍一下该研究的结果吗?

 

韩教授:ALTER 0303研究是一项31家中心参与的,针对一种口服的新型小分子多靶点TKI安罗替尼,在既往接受过一线、二线治疗失败的NSCLC患者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这项研究在II期研究基础上,将总生存期(OS)作为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和PFS。


研究的入组对象是EGFR/野生、或ALK驱动基因阳性的一线、二线治疗后进展的ⅢB/Ⅳ期NSCLC患者。


如果患者为驱动基因阳性,既往必须接受过相对驱动基因的靶向药物治疗;如果患者为EGFR野生型,既往必须接受过一线含铂方案化疗。


最终经过独立数据委员会评估,该研究提早了2-3个月,在入组439例患者的时候即停止入组。之所以停止入组是因为数据分析已经达到了OS终点。在2016年12月,ALTER 0303研究进入后期分析。

 

最终试验揭盲时发现,安罗替尼治疗组OS是9.63个月,安慰剂对照组OS是6.3个月,提高了3.33个月,死亡风险降低了0.32。


PFS的数据达到了更好的结果,安慰剂组为1.4个月,治疗组为5.5个月,提高了3.9个月,HR为0.25。


安全性的数据也非常好,≥3级不良事件为32%,主要是高血压。经过减量,从每天服用12mg减到10mg,高血压可以达到完全可控。


没有出现重大的非预期不良反应,也没有出现致死性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从药代动力学上,安罗替尼要比索拉非尼、舒尼替尼、阿帕替尼和呋喹替尼都要低,意味着安罗替尼在很低浓度时就能达到有效且安全的效果。


所以,ALTER 0303研究证实安罗替尼在ⅢB/Ⅳ期NSCLC的三线治疗中疗效非常好,而且安全性也比较高。



LBA9008

医脉通:吴教授、韩教授,关于LBA9008这项比较alectinib和克唑替尼头对头研究结果,您们如何看待?

 

吴教授:Alectinib临床研究是建立在日本临床研究J-ALEX的基础上进行的验证性试验。J-ALEX表明,进展期NSCLC患者一线应用爱乐替尼PFS达到25个月。


ALEX研究是一项国际性临床研究参照了J-ALEX研究的设计,但是有一点非常不同,那就是应用剂量。


ALEX研究(LBA9008)采用的剂量是600mg,而日本的J-ALEX研究用的是300mg,这两项研究都是阳性结果。

 

这项结果对临床实践改变是很大的。研发一个新药物,是序贯应用还是直接应用取决于其疗效的结果。


如果序贯,应达到1+1>2的效果。如果直接取代,alectinib的PFS应该超过既往的一线+二线治疗。


从目前研究来看,日本的研究已经超过25个月,之前的克唑替尼是10-11个月,而二线色瑞替尼也大概在10个月左右。


而如今alectinib达到25个月,这就表明,alectinib完全可以取代克唑替尼作为ALK+的一线治疗使用。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安全性,已发表的研究显示,相比克唑替尼,alectinib毒性也非常要小。但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未来应用的关键问题是价格。

 

韩教授:第一代ALK抑制剂是克唑替尼,第二代是色瑞替尼,alectinib是第三代。在LAB9008研究中,alectinib的PFS达到20个月以上,超过了第一代克唑替尼。


将来,alectinib大有取代第一代克唑替尼的趋势。而且安全性数据也比克唑替尼有优势。这样看来,新药研发的进步非常快,我们期待更好、更安全的药物来造福病人,一代超过一代。



Alectinib与脑转移

医脉通: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差,其治疗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alectinib是否可能进一线用于脑转移?

 

吴教授:相比于克唑替尼,无论是从PFS还是从脑转移治疗来讲,Alectinib的效果非常好。将来在临床上一线应用,还需进一步验证性试验进行证明。根据现在的研究结果,其疗效和安全性毫无疑问,但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药物价格,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免疫治疗的应用

医脉通:在今年的肺癌高峰论坛上,应用免疫治疗是否根据生物标记物选择的问题被专家们热议。根据现有更新的研究结果,是否该问题有了初步的答案?

 

吴教授:根据现在公布的结果,道理已经初步明确了。免疫治疗根据生物标志物来选择收益人群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单药免疫治疗来说。


从联合治疗的角度来说,如果PD-L1表达小于50%,可以完全行化疗;而PD-L1表达大于50%,则可以应用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但是目前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还需要大量证据,因为免疫和化疗联合的毒副作用远大于单纯免疫治疗。


所以从治疗毒性角度来讲,PD-L1过表达时尽量应用单药免疫治疗。

 

韩教授:关于免疫治疗的趋势还是要选择的,不加选择的时代已经过去。


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neoantigens(新抗原)——由肿瘤突变引起的抗原表达能够激活体细胞的一类抗原,这些都是属于免疫治疗对象。


如果没有这些抗原,病人会对免疫治疗毫无反应。所以,未来会有两个目标:

一是选准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这一定是PD-L1高表达,肿瘤突变负荷高表达,而且携带新抗原的一类人群;


二是筛选对免疫治疗完全没有应答的人群,这部分人群要纳入选择对象,他们不能给予免疫治疗。

 

医脉通:感谢吴教授和韩教授的精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