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 2005:临床肿瘤进入分子肿瘤学时代

发布时间:2012-05-30 浏览次数:489次 来源: 作者:
  5月的美国海滨城市奥兰多,再次聚焦了世界肿瘤学家的最大关注,历时5天的第41届ASCO大会在Orange County会议中心如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多名临床肿瘤专家参会,在这个世界最广大的肿瘤学平台上,切磋、交流、分享着临床肿瘤学的学术大餐。“Advancing the Science of Clinical Oncology……推动临床肿瘤学的发展”的大会主题,鲜明了业界把最新前沿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的迫切性,而诺贝尔奖获得者、肿瘤病毒学家Varmus博士的与会报告,更彰显了临床肿瘤学对基础肿瘤学的更大希望,也昭示着以科学、循证方法诊治和预防肿瘤的正确方向。

  与大会主题相呼应,分子靶向治疗引起业界专家最多的关注,再度成为本届年会的主角。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周期微管稳定剂、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剂、肿瘤疫苗、反义核酸等方面均有精彩的研究结果。本文将对此进行报道,以飨同仁。

  代号为ECOG-E4599的血管生成抑制剂Bevacizumab(Avastin)的Ⅱ/III期随机研究结果最引人关注。该研究由Vanderbilt大学医学中心Sandler教授课题组完成,比较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标准化疗方案多西他赛+卡铂联合或不联合Bevacizumab对IIIb或IV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的影响。中位随访9.4个月,结果显示与标准联合化疗组(444例)、加用Bevacizumab组(434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2个月、12.5个月,临床缓解率分别为10%、27%,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4.5个月、6.4个月,Bevacizumab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该研究首次证实靶向治疗药物显著提高了NSCLC患者的生存期,显示了Bevacizumab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先前的研究已经显示Bevacizumab联合化疗可使先前未经治转移性结肠癌的总生存期从15.6个月延长到20.3个月。Bevacizumab联合紫杉类药物一线解救转移性乳腺癌也使患者的肿瘤无进展时间显著延长。由此可见,Bevacizumab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更好疗效值得拓展和期待。

  血管生成抑制剂Thalidomide治疗多发性骨髓瘤(abstract 6502)也报道了精彩的最新研究结果。该项研究由Arkansas大学医学中心多发性骨髓研究所Barlogie教授课题组完成,评价了Thalidomide加入到多发性骨髓瘤标准治疗方案能否提高患者的疗效。常规治疗组、Thalidomide联合组患者分别为323例、345例,中位随诊35个月,两组临床完全率分别为43%、62%(P<0.001),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0%、55%(P=0.029),但总生存率两组近似。Thalidomide的加入显著推迟了患者的肿瘤复发时间。研究者也发现Thalidomide的加入,使患叩纳畈烤猜鲅ā⑸窬拘悦飨栽龆唷R虼烁さ乃嬲锖突颊哐侨旱姆植惴治龊蜕秆。岫訲halidomide的客观疗效和毒性反应给出更准确的评价。

  AG-013736治疗晚期肾癌(RCC)的研究结果,同样令人鼓舞。AG-013736是一种新型口服多受体酶活性抑制剂,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生长因子蛋白受体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通过对肾癌周围血管的生长抑制,在RCC治疗中起到显著作用。加州大学医学院的Rini博士负责完成了该药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入组患者均为采用免疫疗法肿瘤仍进展的细胞因子耐受性(cytokine-refractory)转移性RCC,共52例晚期RCC患者,接受了AG-013736治疗,结果发现40%(21例)获部分缓解。中位随访1年,仅25%(13例)患者肿瘤进展,最常见的副作用高血压也易于药物控制。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靶向肾细胞癌的VEGF通路可导致实质性的临床结果。AG-013736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此外,代号为PA.3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也显示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rlotinib对胰腺癌的初步疗效。该研究由加拿大Moore教授课题组完成,比较了erlotinib联合吉西他滨与单用吉西他滨对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疗效。共561例患者入组,随机分为两组。结果发现erlotinib+吉西他滨、吉西他滨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分别为6.37、5.91个月,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75、3.55个月,临床缓解率分别为57.5%、49.2%,erlotinib联合组的疗效优于单用吉西他滨。这是多年来首次证实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化疗比化疗更有效。但与会专家认为该结果仍需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代号为CONFIRM-1试验研究却未显示出靶向新药PTK/ZK对晚期结直肠癌的肯定疗效。该研究为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探讨了一种通过抑制VEGF酪氨酸激酶,阻断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新型口服靶向新药PTK/ZK联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的疗效。共1168例患者入组,结果虽然显示出PTK/ZK联合组在肿瘤无进展时间方面有所提高,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研究者认为对于PTK/ZK还需要更充分的研究评价。

  此外,大会还报告了一些细胞周期靶向药物(epothilone、ixabepilone、seliciclib、indisulam)、疫苗(IGN-101、MDL-010)以及反义寡核苷酸药物(G-3139 OGX-011)的I期或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了这些药物对乳腺癌、黑素瘤、胃肠道肿瘤和NSCLC等肿瘤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认知的深入,以肿瘤细胞分子靶点为选择的靶向新药,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疗效提高,该类产品的层出不穷,预示着人类攻克癌瘤的方向,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靶向新药走上舞台,带来更精彩的演出。


(吴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