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布大样本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调查结果:高龄、分期晚及消化道累及影响营养风险评估和治疗

发布时间:2012-06-27 浏览次数:920次 来源: 作者:

浙江大学医学部附属邵逸夫医院  潘宏铭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非常普遍,晚期患者较多出现恶液质,早在70多年前就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30多年来的大量研究显示,营养支持治疗对肿瘤患者增加体重、维持氮平衡、稳定免疫功能以及保持一系列血清学指标等确有积极作用。
      2009年9月27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成立了“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一改我国相关研究进展缓慢的窘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肿瘤营养治疗的研究和规范化治疗。尤为称道的是,2010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国内20家医院的20位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开展了一项针对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调查,旨在了解我国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研究营养治疗对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临床合理的营养治疗。
      该调查共入组224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5.21岁。初评营养不足率为11.6%,接受抗肿瘤治疗后再评营养不足率为28.0%。营养不足率最高的为接受抗肿瘤治疗后再评估的胰腺癌患者(51.5%)。其中≥70岁患者、Ⅲ~Ⅳ期患者及消化道累及患者发生基础营养不足的比例较<70岁患者、Ⅰ~Ⅱ期患者及无消化道累及的患者要高。
  营养风险发生率的初评为26.4%,再评为40.2%。营养风险出现率最高的是接受抗肿瘤治疗后再评的胃癌患者(66.4%)。≥70岁、Ⅲ~Ⅳ期及消化道累及肿瘤患者组存在营养风险的比例要高。总营养治疗率为42.3%,其中最多见的形式为单瓶输注,占营养治疗总数的50.0%;其次为全合一静脉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营养治疗组的抗肿瘤治疗相关副反应发生率较无营养治疗组要低10%左右(P<0.05);但营养治疗组与无营养治疗组的体重下降率(24.9% vs. 16.2%)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接受含有TPN的营养治疗(包括仅TPN、TPN+EN及TPN+EN+单瓶输注)的患者与无营养治疗的患者相比,发生抗肿瘤治疗相关副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单瓶输注是发生抗肿瘤治疗相关副反应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发生副反应的可能是无营养治疗患者的1.23~1.92倍。对未接受任何营养治疗但在初评中有营养风险患者的分析显示,发生抗肿瘤治疗相关副反应率要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P<0.05);体重下降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摘自《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