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胰腺癌同步放化疗卡培他滨方案或优于吉西他滨方案

发布时间:2013-03-25 浏览次数:859次 来源: 作者:

  在英国,对于不可进行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非转移性胰腺癌患者而言,化疗是标准的治疗方案。对于上述患者,放化疗也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其中吉西他滨, 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是常用的同步化疗药物。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试图在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中,评估在诱导化疗之后,基于吉西他滨方案和卡培他滨方案的放化疗对上述类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和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Somnath Mukherjee等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 Oncol 3月最新的在线期刊上。

  本研究是开放式标签、随机对照2期临床研究,在2009年12月24日至2011年10月25日期间,研究者从英国的28个中心中入组患者,患者的入组标准为年龄在18岁及以上、既往经由组织学证实为局部晚期胰腺癌、肿瘤直径小于等于7cm。

  在12周的诱导化疗期间,患者接受了3个疗程的吉西他滨和卡培他滨方案的诱导化疗,吉西他滨方案为每28天一个疗程,在疗程的第1、8、15天时按照1000mg/m2的剂量应用,卡培他滨方案为每28天一个疗程,在疗程的第1至21天按照每日两次,每次830mg/m2。在诱导化疗后如果患者病情稳定、肿瘤直径小于等于6cm、并且WHO一般状态分级在0-1级,则上述患者按照1:1比例被随机分为两组,继续接受以吉西他滨和卡培他滨为基础的化疗,一组按照每周一次每次300mg/m2的剂量接受吉西他滨治疗,另一组按照每周一至周五、每日两次每次830mg/m2的剂量接受卡培他滨治疗,两组的患者在接受化疗的同时,还接受放疗(分28次进行,总剂量为50.4Gy)。

  研究者采用中央电脑系统进行随机化,采用最小化分层法进行分层。研究的主要终点是9个月的疾病无进展生存率,采用意向治疗法进行分析(存在有效CT结果的患者被纳入最后的分析过程)。本研究在ISRCTN进行注册,注册号为96169987。

  研究者共注册了114名患者的信息,其中74人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吉西他滨组为38名患者,而卡培他滨组为36名患者。在9个月的随访期后,两组进入最后评估的患者各位35人,其中卡培他滨组有22名(62.9%)患者病情没有出现进展,而在吉西他滨组为18人(51.4%)。

  在卡培他滨组中患者的总体生存期为15.2月,而在吉西他滨组为13.4月,调整后的HR为0.39,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而12个月的总体生存率在卡培他滨组和吉西他滨组分别为79.2%和64.2%。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在卡培他滨组和吉西他滨组分别为12.9月和10.4月,调整后的HR为0.60,两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卡培他滨组中有8名患者在第26周时对治疗出现客观反应,在吉西他滨组为7人。但是研究者发现在进行放化疗期间,与卡培他滨组的患者相比,吉西他滨组中更多患者易出现3至4级血液系统毒性反应(吉西他滨/卡培他滨:7人(18%)/0人)和非血液系统毒性反应(吉西他滨/卡培他滨:10人(26%)/4人(12%))。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事件为白细胞减少、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疲劳。卡培他滨组中有4名患者在诱导化疗的第4个疗程时出现疾病进展。在卡培他滨组34名接受放化疗的患者中,有25人(74%)接受足剂量的放疗,而在吉西他滨组的38名患者中26人接受足剂量的放疗。研究者没有发现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在两组间存在差异。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在局部晚期的胰腺癌患者中,如果其选择的治疗方案是在诱导化疗后进行放化疗,那么基于卡培他滨的化疗方案要优于基于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然而,由于本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在两组中未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并且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所以需小心谨慎的将本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

(转载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