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降压药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危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要点:
· 长期应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CCB)10年以上且近期仍在使用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危险增加相关。
· 上述相关不因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种类(长效VS.短效或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VS.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的不同而出现显著性变化。
· 关于钙离子通道拮抗剂长期使用与乳腺癌危险相关性的首例研究。
该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西雅图–普吉特海湾地区年龄在55—74岁的女性受试者,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病例数分别为880和1027例,856例无癌症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这些患者均长时间持续应用抗高血压药物至近期。试验主要结局指标为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风险。
结果显示,当前应用CCB治疗达10年及以上的受试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浸润性小叶癌风险增加相关。此种相关性与应用不同CCB类型有略微差异。而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转换酶抑制剂(ACEI)均无此种相关性。
研究得出结论,尽管一些研究已经提示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使用与乳腺癌危险之间存在正相关,但本研究首次发现了长期使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至今与乳腺癌危险的特殊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的研究确证这一发现并评估潜在发生的生物学机制。
研究背景:
综合考量,抗高血压药物的主要类型是美国最常见的处方类药物。2010年,β-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利尿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处方分别有191.5、168.7、131.0、97.9、83.7百万例,总共有6亿78200万处方中涉及到抗高血压药物。
虽然抗高血压药物有着广泛的应用,却只有相对较少量的研究涉及到哪些各类的抗高血压药物如何使用与乳腺癌危险相关的问题。在12项至少评估了一类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中,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有4项研究发现钙离子通道拮抗剂或利尿剂与乳腺癌危险正相关,但另外8项研究报道无相关。
然而,在上述得出无相关结论的研究中,几乎没有探讨多于1种抗高血压药物或利尿剂的使用情况。在上述研究中推断出结论的难度很大,因为这些研究中关于受试人群、研究设计等变量差异很大(从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到特殊人群队列研究再到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此外,上述12例研究的大多数只纳入了相对较少的病例,其中5项研究只有不足100例受试者,其它3项少于400例病例。
此外,3项最大型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招募受试者,因此,这些研究在评估和分析近年出现的高血压药物类型和长期使用等方面存在不足。
本研究旨在评估主要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和2种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危险之间的关联,受试者为比既往研究服用更长时间抗高血压药物的绝经后当代女性。在美国,据估计有70%的绝经后浸润性乳腺癌为导管癌,约20%为小叶癌。
组织学类型往往与乳腺癌危险相关,而其他危险因素,已被证实分别与导管癌和小叶癌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最明显的是绝经后激素治疗等。女性经常在余生中持续性服用抗高血压处方药物,而且用于控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越来越多,因此阐明影响女性的最常见癌症——乳腺癌危险与抗高血压药物潜在的相关性特征,无疑具有广泛的临床和公共健康意义。
信源地址: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23871
(转载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