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一些药物用来治疗基底细胞癌(BCC),如vismodegib、咪喹莫特、氟尿嘧啶等。其中vismodegib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达到治疗BCC的目的,但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脱发、体重减轻、肌肉痉挛等,这使得该药不能作为大多数非进展期BCC的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另外,咪喹莫特和氟尿嘧啶这样的局部化疗药仅仅对占所有BCC类型的30%的浅表型BCC有效。
研究人员对FDA批准的药物进行了筛选,认为广泛使用的口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是一种有效的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拮抗剂。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该药能够抑制大鼠发生BCC癌变、诱导肿瘤坏死并减少大鼠GLI1 mRNA的表达。为了评估应用该药治疗人类BCC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皮肤科Tang博士等对此开展了一项开放性、概念验证性、探索性的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价BCC患者能否通过伊曲康唑治疗达到抑制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活性(GLI1 mRNA)目的,以及能否通过低剂量、长期给药改变患者BCC肿瘤的大小。研究结果发现口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可有效治疗基底细胞癌,该结果发表于2014年2月3日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
该项研究入选标准为患有1处以上BCC肿瘤,肿瘤最大直径超过4mm,入组前1年时间内没有其他合并症,并且肝功能正常。共有29例患者入组,分为两个治疗组。组A给予口服伊曲康唑200mg bid,疗程1个月;组B给予伊曲康唑100mg bid,疗程2.3个月。研究主要终点是生化标志物Ki67肿瘤增殖改变和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活性(GLI1 mRNA)的变化;次要观察终点为患多发BCC患者肿瘤大小的改变情况。
研究配对分组及实验情况一览图
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可降低细胞增殖45%(P = 0.04),抑制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活性65%(P = 0.03),并减小肿瘤区域范围24%(95%CI,18.2%-30.0%)。8例患多发性BCC肿瘤非活检患者中,4例达到部分缓解,4例病情稳定。而来自未治疗的对照组和那些先前接受过vismodegib治疗患者的肿瘤情况显示,细胞增殖改变或肿瘤大小并无显著变化。治疗不良反应方面,伊曲康唑治疗主要与两个不良事件发生有关,即2级疲劳和4级充血性心力衰竭。
BCC患者接受伊曲康唑治疗1月后GLI1 mRNA表达水平情况,一些病人之前接受过vismodegib治疗并发生耐药。(A)显示基线时期肿瘤与伊曲康唑治疗后切除的肿瘤进行未配对分析GLI1 mRNA表达水平,对照无肿瘤的正常皮肤处GLI1 mRNA表达。结果显示对于未接受过vismodegib治疗的患者而言,经过伊曲康唑治疗后,从基线时期到肿瘤切除GLI1 mRNA表达下降65%(P=0.028);(B)显示对同一病人进行肿瘤配对分析,伊曲康唑治疗1月仅降低未经受过vismodegib治疗患者的GLI1 mRNA表达。
信源地址:http://jco.ascopubs.org/content/early/2014/01/21/JCO.2013.49.9525.abstract?sid=69fcca0c-fe60-496f-815a-d62c9639c653
(转载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