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期无症状的滤泡型淋巴瘤患者中利妥昔单抗和观察等待疗法的疗效比较

发布时间:2014-04-21 浏览次数:700次 来源: 作者:


背景:
  
来自回顾性研究的分析指出,在晚期无症状低级别的淋巴瘤患者中,即使在患者出现症状后或出现器官衰竭(常出现在确诊后30个月左右)后再进行系统治疗也不会降低他们的总体生存期。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研究纳入了3309例患者,将他们随机分入观察随访组和强化苯丁酸氮芥治疗组。在经过了为期16年的随访之后发现,早期治疗组的受试者并未获得生存获益,随访至第10年,19%的患者仍然不需要化疗。这些研究结果支持:在无症状的晚期肿瘤负荷较低的滤泡型淋巴瘤患者中,可采用观察法进行随访。该方案所基于的假设是延迟化疗和其所带来的副反应的出现或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本研究中,来自于英国伦敦大学医院的Kirit医生等为了评估在上述患者群体中,与观察随访的疗法相比,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否能延迟患者需要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时间,以及利妥昔单抗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于THE LANCET 20143月在线版。

方法:
  本研究所纳入的受试者为年龄≥18岁肿瘤负担较轻的无症状滤泡型淋巴瘤患者,级别分别为1级、2级和3a级,研究者采用最小化随机法将符合上述入组标准的受试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并根据治疗机构、疾病分级、分期和年龄进行分层。第一组受试者接受随访观察,第二组受试者接受利妥昔诱导治疗,方案为利妥昔单抗375mg/m2,每周一次治疗,共四周;第三组受试者接受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方案为在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之后继续进行12次治疗,每2个月治疗一次,共维持2年。在2007930日,研究者停止了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组的入组,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正,成为了2个队列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至开始新的治疗方案所经历的时间,以及在第7个月时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即在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结束后6个月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所有接受随机化分组的受试者的资料都纳入了最后的分析过程,采用的方法是意向治疗分析法。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现在正处于长期随访阶段。

结果:
  
20041015日至2009325日期间,研究者从位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土耳其和波兰的118个中心内纳入了379名受试者,他们被随机分入观察随访组和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组。在停止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组的入组过程之前共有84名患者被纳入该组。

最初三个治疗组的患者的Kaplan-Meier曲线

在至开始新的治疗方案所经历的时间上,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第三年时,在观察随访组中有46%受试者不需要进行新的治疗,在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组中有88%的受试者不需要进行新的治疗,HR0.21

修正分组后两组患者的Kaplan-Meier曲线

在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组中,有78%的受试者在第三年时不需要接受治疗,这一比例显著高于观察随访组,HR0.35,但是当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组相比较时则不存在显著差异,HR0.75

  
与观察随访组的受试者相比,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组的受试者肿瘤心理调适量表评分得到显著改善,并且与入组时相比,第7个月时的疾病应对方式评分也得到显著改善。但是与观察随访组的受试者相比,利妥昔单抗诱导组的受试者的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并无显著改变。

  
在利妥昔单抗组共报道了18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其中诱导治疗组4例,维持治疗组14例。其中12例为3级或4级不良反应事件,其中5例为感染,3例为过敏反应,4例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研究者对这些不良反应事件进行了妥善处理。

总结:
  
本研究结果指出,对于晚期无症状的肿瘤负担较低的滤泡型淋巴瘤患者而言,可将利妥昔单抗治疗作为标准治疗方案。

  
信源地址: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14)70027-0/fulltext

 

(转载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