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CSCO学术年会President's Corner:全体大会

发布时间:2014-09-13 浏览次数:433次 来源: 作者:

2014年CSCO学术年会President's Corner全体大会

——这是今年年会的最重要改变:我国临床肿瘤学前辈及当前“主力们”年度杰出贡献和工作的浓缩

 

 

 

 

Q:《论坛报》  A:吴一龙教授

《论坛报》:继昨天您重点谈到的国际联合专场,第2天您希望与大家分享哪些内容?

吴教授:今年一改以往第一天举办开幕式的传统,将开幕式改为9月19日下午的全体大会(Plenary Session)的形式。全体大会将占据当天整个下午,而且也是当天下午唯一安排的学术场次。之所以全体大会占据了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其中每个环节设置都浓聚了大家近1年来的心血和努力。同时,这个下午也是我国临床肿瘤学前辈以及当前活跃在我国临床肿瘤学领域的“主力们”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工作的一个浓缩。

全体大会将由我国4位临床肿瘤学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吴孟超院士、孙燕院士、廖美琳教授、管忠震教授任荣誉主席,秦叔逵教授、马军教授和我本人任大会主席。在首先进行的颁奖典礼环节,我们将颁出一个重量级的奖项——CSCO年度成就奖。

《论坛报》:能否请谈谈CSCO年度成就奖设立的初衷?

吴教授:CSCO到今年已经成立17年了。17年来,众多学者为我国临床肿瘤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CSCO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我国临床肿瘤学老一辈专家们的努力和支持。我们这一辈可以说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才能有机会得到学习和提高的,前辈的鼓励是我们成长和前进中的重要动力。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下,创新成为学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其生命力所在。从今年始,学会设置了一个CSCO年度成就奖。希望这个奖能树立一个榜样,让更多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医生们能意识到创新是我们工作上的灵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个奖项,一方面希望表彰在过去1年中为我国临床肿瘤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和工作的杰出学者,另一方面也想能借这个奖项,鼓励大家把创新精神落实到实际的临床肿瘤学研究中去。

《论坛报》:能否介绍一下CSCO年度成就奖的评选过程?

吴教授:CSCO年度成就奖采纳了国际上通行的专家提名办法。

CSCO年度成就奖主要是为了表彰在过去1年中对国际肿瘤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临床肿瘤工作者所开展的临床研究。希望通过这些与我国实践息息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展示,引领我国未来临床肿瘤学发展趋势和方向。整个评选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名→审查→初筛→投票→确定”。

为了客观、公正地进行评选,经过讨论,我们将提名条件设定为“已经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影响因子在10分以上、在过去1年中所做出的、对我国乃至国际上临床实践有重要影响的临床肿瘤学研究”这3个重要因素。之所以特别提出后两个限定条件,是因为作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的这个奖项主要锁定1年来在临床肿瘤学进展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是新鲜热辣的那些成果。为了公正起见,本人作为现任主任委员和李进秘书长不作为该奖项的候选人。

具有CSCO年度成就奖提名权的提名人为CSCO指导委员会委员、CSCO执行委员会常委、希思科基金会的主要成员和两院院士。提名结果出来后,由目前CSCO执行委员会核心领导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审查和初筛,之后将提名人名单发给CSCO常委进行投票,最终确定了2013-2014年度成就奖的获得者是解放军八一医院的秦叔逵教授。众所周知,秦叔逵教授的研究团队在连续两次在ASCO年会上进行了口头报告的演讲,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好评。届时,秦教授将在获奖感言中讲述研究的始末,同大家共同分享研究背后的故事。

《论坛报》:除了颁奖典礼,不知全体大会上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场次?

吴教授:颁奖典礼之后,我们将正式开始重要的学术专场。首先是由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的Naiyer Rizvi教授带来的关于“肺癌免疫治疗进展(Development of Immunotherapy for Lung Cancer)”的大会报告。

《论坛报》:不知为什么选定这位教授来进行大会报告?

吴教授:肿瘤的免疫治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这也使其成为如今肿瘤治疗的热点和焦点。以PD-1和PD-L1相关靶点为靶标的免疫靶向治疗吸引了国际肿瘤学者们的目光。CTLA-4抑制剂和抗PD-1、抗PD-L1抑制剂均表现出了调动机体淋巴细胞来抗击癌细胞的特点。未来,这些免疫靶向治疗药物将继续作为研究热点被大家关注。预计在未来的510年,免疫靶向治疗将引领临床肿瘤学发展的潮流。

因此,我们将今年重量级的学术报告锁定在了“免疫治疗”上。鉴于Naiyer Rizvi教授在免疫靶向治疗领域的杰出工作,同时其又是在检测点(check point)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所以特别邀请了这位国际上本领域的顶尖(top)专家进行今年大会报告的演讲。

希望明年或者后年,我国也能出现这样一位作大会报告的世界级学者。我非常期待。

《论坛报》:我们还在日程中看到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环节,不知这个环节有哪些精彩内容?

吴教授:在颁奖典礼和大会报告之后,将会进入到今年年会学术交流的最重要部分——口头报告的交流。在这个环节,我们精选了4篇在过去1年中在国际上作出重要贡献的原创临床研究,其中3篇都是我国学者任主要研究者(PI)的研究,癌种主要是涵盖了肺癌、胃癌和肠癌。同时,在每项研究报告之后,我们还会有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的点评。这些点评专家届时将旁征博引,使大家在了解这项研究相关的该领域的其他重要进展。

通过这些口头报告的加入,我们的全体大会的学术性特点更加鲜明,这也彰显了我国临床肿瘤学研究在1年来取得的重要成果,也让世界更多地听到来自中国的“好声音”。

《论坛报》:有一篇是您作报告的研究——LUX-lung 6,不知您将在会上与大家分享哪些重要内容?

吴教授:其实之前在很多场合,我们都已经报告过LUX-lung 6的结果了。我们今年在年会上将要报告的最大亮点是将会把在该研究中有关中国人的数据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虽然既往也进行过亚洲人群(除中国外,还包括泰国、韩国等)的分析,但针对我国人群的明确分析尚属首次。同时我们还会介绍一些LUX-lung 3研究中有关我国香港、台湾人群的数据。这些数据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数据,是可以供大家在临床上直接使用的数据。这也是本研究被选入口头报告的最大特点。

初步结果显示,对于我国EGFR基因突变人群,阿法替尼较标准化疗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可显著改善患者总生存(OS),尤其是对有19外显子突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