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2014]郭军教授专访:黑色素瘤联合治疗方案解读

发布时间:2014-09-29 浏览次数:597次 来源: 作者:

2014年9月17日到21日,第十七届全国临床肿瘤大会暨2014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小编有幸采访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郭军教授。郭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近年来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并对曲美替尼和达拉菲尼的联合治疗方案进行了解读。以下是详细内容。


郭军教授


医脉通:晚期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俗称为“癌中之王”,对化放疗极不敏感。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黑色素瘤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未来的治疗趋势是怎样的?


郭军教授:应该说,黑色素瘤在过去的几十年,治疗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除了达卡巴嗪,就是白细胞介素-2。而白细胞介素-2高剂量才有效,低剂量没有用。而目前只有美国少部分地区使用高剂量该药;达卡巴嗪有效率很低,国内的一项随机对照2期临床研究证实,达卡巴嗪对于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有效率只有4%多,PFS才1.5个月。


因此黑色素瘤的治疗一直难度很大,但近年来黑色素瘤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美国FDA近三年批准了5-6种黑色素治疗药物,包括Ipilimumab。今年9月9日刚刚批准了pembrolizumab上市,PD-1抗体治疗黑色素瘤的效果也非常好。在此之前,靶向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结果,包括BRAF抑制剂Vemurafenib,新的BRAF联合C-Met抑制剂,C-Kit抑制剂,以及对于NRAS突变患者的MEK抑制剂,不同基因突变的分子靶向药物TKI,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


所以现在黑色素瘤的治疗已经由完全不能治疗的疾病变为可治疗的,并能在非常大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的疾病。


医脉通:今年年初,FDA批准了首个黑色素瘤联合治疗方案,即曲美替尼和达拉菲尼的联合治疗,您认为此方案的批准对黑色素瘤的临床实践有何意义?对于未来的临床研究方向有何启示?


郭军教授:这项研究实际是在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使用BRAF抑制剂Dabrofini,使用单药治疗就已经得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有效率已经接近50%(PR+CR),联合chimenative C-MET抑制剂以后效果更好,有效率提高到76%。PFS从6个多月延长到9个多月,很有意义。对BRAF V600E突变的患者联合治疗明显好过单药,副作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因此该研究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研究之一。


医脉通:舒尼替尼标准治疗方案产生的耐受性是近来争论的焦点。近期一项研究发现,改变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应用舒尼替尼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药物的总耐受性,而不影响治疗效果。您是如何看待这项研究结果的?在克服药物耐受性方面有哪些最新进展?


郭军教授:舒尼替尼从最早的动物试验到1期研究,曾经尝试过几种不同的方案,最终确定的是4-2方案,即用四周停两周的方案。该方案拿到亚洲以后,发现亚洲患者骨髓抑制很厉害,大部分患者需要减量或停药。


最近国外同道研究,以及我们的研究,在2011年将方案改为2-1方案,即吃两周停1周,与4-2方案剂量相同,疗效并没有影响,而副作用大大减小。


因此从基础到临床,再从临床回到基础,是一个过程。在基础研究中得到的一些结论,拿到临床,不一定能得到最佳的结果。相反,经过临床实践以后,由临床再倒推回去,重新考虑药物的使用方式,究竟哪一个更适合临床,更能发挥它的药物优势,可能是未来从基础到临床,从临床到基础的过程的转化方式。


更多精彩内容》》》第十七届全国临床肿瘤大会暨2014年CSCO学术年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