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组织的“乳腺癌多学科病例讨论—老年乳腺癌的特殊诊疗”于2014年10月29日下午在首钢医院影像中心举行。解放军307医院江泽飞教授,解放军307医院尉承泽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段学宁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并担任本次会议的评委专家。医脉通小编有幸对江泽飞教授进行了专访,江教授详细介绍了老年乳腺癌患者诊疗的特殊性,充分肯定了多学科协作对乳腺癌诊疗的积极影响,最后对本次会议做了精彩点评和总结。以下为详细内容:
江泽飞教授
医脉通:江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医脉通对您的专访。我国乳腺癌发病年龄具有年轻化特点,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达不到一半,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乳腺癌患者仍是一个很大群体。对于老年乳腺癌患者,您认为治疗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江泽飞教授: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确实存在一些特殊性。以前很多农村的老人疾病确诊后基本不接受治疗就回家了,所以乳腺癌的发病貌似是在大城市和年轻人居多,但实际上癌症永远是老年化的疾病。现在国家医保向老年人延伸,这些老年乳腺癌患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医疗保障,应该会有更多的老年患者愿意接受治疗。
关于乳腺癌的治疗,几乎所有的循证医学证据都来自于18-65岁的青壮年或者中年患者,老年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很多循证医学证据是够不着的。例如,40岁的乳腺癌患者给药剂量是80mg,而老年人是不是也可以接受80mg剂量,答案是不确定的,也许会出现不能耐受。这是老年乳腺癌患者治疗的特殊性之一。
第二个特殊性体现在老年人细胞生长相对比较缓慢,所以她的癌相对来说也比较惰性。甚至有的老太太体内肿瘤长了好几年才来看病。患者自己不易察觉,很多时候是子女在给老人洗澡时发现的。这种肿瘤惰性行为确实让老年患者更加适合内分泌治疗。很多病人在穿刺确诊后就开始内分泌治疗,手术和放疗都不做。毕竟在治疗的可依赖性上,内分泌治疗既有效也可耐受。内分泌治疗的特殊性在于,某些内分泌药物比如芳香化酶抑制剂,会有骨质疏松的副作用,用药过程就要注意骨安全。老年人的治疗,不论是蒽环类的心脏毒性,还是内分泌药物的骨毒性,安全是第一位的。
除了用药安全性,老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需要充分重视。老年患者记性不好,有些老人给开了一个月的药,再来复诊时还有半个月的药没吃完,也有一些老人一个月就把两个月的药吃完了。现在很多老年人不跟子女住在一起,治疗的依从性方面确实存在特殊性。所以现在老人来找我看病,问药怎么吃,我说每天吃一个,问几点吃合适,我说每天新闻联播开始的时候你就吃,这样给她养成按时按点吃药的习惯。
医脉通:MDT乳腺癌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乳腺癌治疗新模式。可否请您介绍一下MDT对乳腺癌的临床诊疗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江泽飞教授:多学科协作的确是一种很好的诊疗模式。今天,我们有B超、影像、病理、外科、内科、整形等多个学科,多学科协作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使病人能够最大获益。一个医生或者一个专家一定要承认,你擅长的领域你特别懂,你不擅长的领域你一定要送到擅长这个领域的那位专家那里,不要指望自己什么都会,你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人。也就是该你出手你出手,该你动手你就动手,该推荐给更好的专家你就推荐。所以我认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就是病人获益。
我认为未来多学科协作应该成为综合医院的一种很好的合作模式。但是形式可以多样,并不一定每次都要把大家聚在一起开会才叫多学科协作。我认为多学科协作更应该在乎于它的结构和内容,不仅仅是形式。比如我们每个礼拜都要开一次会,通过讨论病例定下来的规矩,这段时间就要使用。有疑难病例的时候大家坐下来讨论,有成功病例的时候大家坐下来分享,我觉得多学科协作应该是这样一个积极的合作的诊疗模式。
医脉通:可否请您分享一下举办这次病例讨论会的初衷是什么?会议的成功举办对规范和指导老年乳腺癌临床诊治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江泽飞教授:举办这次病例讨论会的初衷是希望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医院,比如肿瘤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同级别但不同服务范围的医院,能够一起分享国际上最新的进展和中国的临床实践,让各位医生了解到一些普通病人所面临的诊断和治疗上够不着的地方,同时也希望各位医生了解一下国际上进展到了什么程度,也就是说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我们在制定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时候,肯定是理想化状态。但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它的执行度肯定会不一样。这是我组织这次病例讨论会的初衷。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让更多的同行了解应该怎么做,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会议让同行们知道我们能够怎么做。最后达到目的是,我们能做到什么。也就是我在会中总结所说的话,我们要把能治好的病人彻底治好,把别人治的不太好的病人治得好一点。在治疗上不一定能选择一条最正确的路,但是要选择一条不错的路。这种指导意义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乳腺癌这个特殊群体,我觉得也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乳腺癌患者的诊疗。
医脉通:再次感谢江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