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个体化肿瘤治疗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随着我们对肿瘤生物学基础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理解,使其应用成为可能,而且日益重要。随着在基因组水平对肿瘤的更深入认识,使得越来越多可获得的技术来探究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以及肿瘤和宿主的其他方面信息。这些带来了肿瘤治疗的新模式,一种日益依赖肿瘤分子生物学分析来指导预后和治疗决策的模式。靶向癌症生存或进展的特异性分子和信号通路的新一代药物,包括抗体和小分子药物,彻底改变了某些癌症的治疗,也使得许多被认为患不治之症的患者重燃希望。
通过临床研究,小规模研究试验,个案报道,和临床轶事等在内的多种报道都显示针对肿瘤遗传变异的特异性药物可以改善患者预后[1]。这些研究结果极大激发了患者和医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在标准治疗失败的进展期患者中使用遗传检测来指导治疗计划。这也促使商业实验室开始在肿瘤医师中对遗传检测进行市场推广。目前临床报道显示30%~80%的进展期实体肿瘤存在可能可作用的遗传变异靶点[2]。但基于这些遗传检测的治疗结果多来自于传闻或尚不明确。
之前的遗传分析研究
美国9个中心开展了一项初步前瞻性研究[3]。该研究纳入末次系统治疗后肿瘤仍进展的癌症转移患者,这些患者缺少标准的继续治疗方案。研究使用免疫组化,原位免疫荧光杂交技术(FISH),和DNA芯片对患者进行肿瘤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主要目标是将基于基因分析选择的治疗方案与患者最近一次使用的治疗方案对无进展生存期进行比较,并计算无进展生存期比(研究中PFS/既往PFS)。研究对86名患者进行了分析,84名患者(98%)检测到分子作用靶点,66名患者依据分子检测结果进行治疗。其中18名患者(27%)无进展生存期比≥1.3(95%置信区间,17%-38%。单侧单样本非参数检验;P=0.007)。除此之外,依据RECIST指南标准,4个月时1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4例无疾病进展。对于大多数治疗成功的患者,分析为在这些经过深度治疗且对既往治疗不敏感的患者中使用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而这些方法最初研究者并未考虑。
Texas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分享了IMPACT研究(Initiative for Molecular Profiling and Advanced Cancer Therapy)中在进展期实体瘤患者中应用基因组图谱的经验[4]。在1144例研究对象中,40.2%的患者有一种或以上遗传变异。接受匹配遗传变异的靶向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4.1月,10.2月,而未接受匹配靶向治疗的患者分别为2.4月和8.2月,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1)。
近期,Lopez-Chavez和同事报道了一项纳入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和胸腺恶性肿瘤患者的研究结果[5],最终纳入647名患者,并检测其肿瘤是否存在预设的11项遗传变异。45%的患者检测到了至少1种变异,4%患者存在多种变异。但是,仅有少数患者接受了研究方案规定的匹配靶向治疗,且由于患者不符合入组条件或作用靶点出现率低,在15个治疗组中仅有2组成功完成治疗。这一研究明确显示,在进展期患者中尝试使用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所面临的挑战:不是所有基因组检测都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不是所有肿瘤都存在可作用的遗传变异位点,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存在靶向药物,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满足治疗入组条件,而且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成功坚持完成治疗。这些困难指明了需要新的试验设计以提高病例累计入选率和完成率。
参考文献:
更多关于新一代前瞻性遗传分析的临床研究敬请期待。。。。。。
医脉通编译自: ASCO’s Targeted Agent and Profiling Utilization Registry(TAPUR)Study,ASCO DAILY NEWS ,MAY 3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