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14日,第三届海峡乳腺论坛暨第五届福建省乳腺论坛在福州隆重召开。12日下午,医脉通有幸采访到大会主席,来自台北荣民总医院的曾令民教授。曾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本次大会的亮点,同时为我们比较大陆与台湾早期乳腺癌诊疗现状的异同,详情如下:
大会亮点介绍
曾教授:为了本届海峡乳腺论坛顺利召开,刘健教授在大会内容设置和安排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海峡两岸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彼此合作,互相配合。这次大会跟以往不一样的是,更加强调了两岸实际乳腺癌诊疗数据的分享,这也代表海峡两岸的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以前,大家几乎拿不出自己的数据,只能看西方发布的报告。大会基本上变成了一个读数报告,即西方近期报告了什么,我们就再把它用中文再讲一遍,这是早期的情况。近几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峡两岸在乳癌治疗上已经取得了自己的成绩,通过我们自己的资料做分析、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长足进步。这是第一个跟以往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有更多讲自己数据的报告,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分享,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我们以往谈的都是要不要治疗,而考虑的相关因素很少,比如观察淋巴节是否转移,肿瘤大小情况。现在,就如会上江泽飞教授提到的“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发展,成为大会的亮点之一。大家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如果走对了,将来能够避免无效治疗,避免医疗浪费,避免不必要毒性,使病患能够得到最多的利益,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进步。
台湾早期乳腺癌药物治疗与大陆的异同
曾教授:关于早期乳腺癌药物治疗,大陆与台湾的相同地方在于大家对乳腺癌治疗的基本看法是一致的,比如什么样的状况需要给予何种治疗。大家在意见上不会有太多的分歧。这代表了两岸医生的知识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准,这些毫无疑问都是相同的。
不同的地方在于,两岸真正接受治疗病患的百分比有一定差距。原因之一,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即医保问题。假设在台湾很多病患没有政府去负担这些高昂的医疗费用,在HER2这个领域的一些数据,一定不会有这么好的结果,数据也不会这么多。江泽飞教授的演讲中就提到一点是健全的医疗制度。这是迈向医疗成功最重要的一环,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
乳腺癌治疗有希望的改变
曾教授:提到精准治疗自然会讲到靶向治疗。靶向治疗不仅仅是针对HER2,而是要找出更多影响病患预后的生物因子,即biomaker。当然,快速地达到精准医疗这个境界,还必须建立很多平台。其中,新辅助治疗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新辅助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医疗人员会收集到足够的检体做科学化的研究,找出其中有反应和无反应的差异性。举例来讲,以往我们非常担忧遇到HER2阳性病人,而现在台湾医生看到HER2阳性病人一点都不担忧,原因在于对这种疾病,有很多靶向治疗选择,不只是单一标靶,还有双标靶等。这个问题越来越没那么棘手。另外,台湾政府只支付单一标靶的费用,更贵的第二标靶,像帕妥珠单抗,这个药物的单价可能是曲妥株单抗的两倍以上,费用更昂贵。这样昂贵的双标靶是不是每个病患都需要使用?如何取舍呢?在没有足够的生物因子用来选择病人的时候,利用新辅助治疗是个蛮不错的策略。我们可以先用单一标靶联合化疗,如果没有达到pCR,治疗成绩不够好,或者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效果不够好,可以再加上更多的标靶。因此,新辅助治疗本身就是一个协助我们选择病患治疗的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