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20日,第1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5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医脉通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梁军教授,梁教授分析了东西方胃癌的异质性、胃癌转化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的区别,并讲解了转化治疗后开展手术的时机。访谈详情如下:
梁军教授
医脉通:梁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医脉通的访谈。中国是世界上胃癌发病的大国,而且胃癌的异质性很强,从世界范围来看,胃癌的治疗模式东西方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对胃癌患者愈后影响是否很大?
梁教授:胃癌是我国的高发疾病,但我国的胃癌治疗进展较慢。虽然从器官方面讲,我国发生的胃癌和西方国家发生的胃癌同样可以称作胃癌,但无论从人种或是基因突变等方面这两种胃癌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靶向治疗方面,ToGA等临床试验在国外的疗效远高于国内的疗效。我国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发现这种疗效差距并不是由于治疗方法,而是由于基因突变方面存在差异。这证明了东西方胃癌异质性的存在。
目前我国很多指南的制订还是依照西方的指南,但我国胃癌治疗的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方式等方面也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单纯的复制西方的指南并不能带来相似的结果,患者的预后相差很大。因此我认为中国的胃癌治疗必须要有中国特色。
医脉通:对于中国的患者而言,就诊多数是进展性胃癌,需要接受手术切除治疗,对于不能切除的晚期胃癌患者,需要进行转化治疗,转化治疗和新辅助治疗都是术前给予的治疗,请问这两种治疗有什么区别?
梁教授:关于胃癌的转化治疗我想谈如下几点。首先,我国晚期肺癌特别多,50%以上的患者发现时已是胃癌中晚期。而晚期胃癌的治疗方式通常是化疗或包括靶向治疗的全身治疗。这种治疗在短期内,即1到2年能使患者获益,但化疗毒性、耐药等原因使长期化疗方案黯然失色。同时,尽管国内化疗做的非常好,但是化疗所能带来的生存期延长最大大概一年左右,这与我们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转化治疗就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第二,关于晚期胃癌的转化治疗。转化治疗的目的是将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化为可切除肿瘤,而新辅助治疗的目的是扩大可切除肿瘤的手术效果。这是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新辅助治疗能够对远隔转移和微小转移病灶进行很好的清扫,更好的延长患者生存。
我认为晚期胃癌的转化治疗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大量的患者需要转化治疗。前期一些日本、韩国和我国的研究报道发现,很多患者经过转化治疗后,不可切除肿瘤变为可R0切除肿瘤,这类患者与单纯接受晚期化疗的患者相比,生存期存在相当大差异。一些病例报道和小部分临床试验报道,经过转化治疗进行R0切除患者比仅接受一线二线化疗的患者,生存期有1-3年的改善。尽管关于转化治疗仍存在很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比如:化疗方案、给药时程、手术时机等问题。但我认为这是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并不是空想,而是基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可见的效果——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改善了生活质量。
最后,关于新辅助治疗,我们期望它能使患者降期、能更好的进行R0切除、并能很好的治疗微小转移病灶,同时可以验证化疗方案。因此我认为新辅助治疗也非常重要。临床试验证明对于可手术的患者,加入新辅助治疗能显著改善生存,降低复发风险。新辅助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降低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对患者未来复发或转移时治疗方案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如果术前化疗方案效果较好,那么术后化疗方案也依然有效。沈琳教授提出体外胃癌细胞药品实验也很重要,这些都关乎术后化疗的效果,包括新辅助治疗。
医脉通:晚期胃癌患者转化治疗的手术时机如何把握,有哪些指标作为指导?
梁教授:关于转化治疗的手术时机现在存在很大争议。如果转化治疗效果非常好,手术就难以找到肿瘤组织,而手术太晚又肯定会复发,因此火候怎么拿捏很重要。现在达成的共识认为,当转化治疗获益时,即达到PR、CR时应当进行手术。临床试验证明大概在达到疗效后一个月左右进行手术较好。但该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我认为在进入精准医学的今天,我们的临床探索也应更加精准。现在我们对胃癌也进行了基因分型,这些分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靶向治疗药物的通道都有很大关系,并可能在未来为我们在分子层面提供一些预测因素,以更加科学的指导转化治疗后手术的时机、确认可以从转化治疗获益的患者群。这将使肿瘤内科、外科医生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治疗更加精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医脉通:感谢梁教授的精彩解答。
视频版:[CSCO2015]梁军教授专访:胃癌转化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的区别
会议专题入口》》》2015年CSCO学术年会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