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教授:MDT实施意义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6-03-15 浏览次数:1001次 来源: 作者:

2016年3月5日,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肿瘤多学科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带来了题为《MDT实施意义和现状》的报告。沈教授在报告中不仅强调了实施MDT的必要性,还介绍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MDT的经验。医脉通整理如下。


沈琳教授


我国肿瘤患者目前普遍的诊疗模式是,谁第一个抓到谁看,外科抓到外科看,内科抓到内科看,中医抓到中医看。患者在这样的治疗模式下,有可能接受重复检查、过度治疗、非恰当治疗、或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肿瘤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对于中晚期的病人,其治疗涉及到各个学科。现在的肿瘤精准医学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将来还有蛋白修饰、调控等,如果不利用圆桌讨论的话,可能很难能汇总所有的信息,进行非常精确的治疗。因此如何来进行多学科的协作,让患者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MDT的主要目标是以专科医生为依托,以患者为中心探讨肿瘤规范治疗和临床实践中的问题。MDT的成员应该包括内科专家、外科专家、生物学专家、放疗科专家、病理学家、介入放射学家、核医学专家、影像学家、内镜科及其它相关学科医生,伴随治疗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以及随访、调整等整个流程。


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最大的意义就是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同时确保治疗的科学性、一致性、协调性和效价比,避免过度治疗、随意治疗,减少误诊误治,充分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合理、科学、有计划的实施个体化治疗,更能提高团队的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各专业人员间的交流。


根据已有的经验,经过MDT治疗的患者,极少发生医疗纠纷。MDT是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有效形式,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模式和发展方向。


肿瘤治疗中MDT的另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让各专科医生在面对面的讨论和碰撞中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级,综合评估临床疗效和生活治疗,基于患者的需求制定治疗决策,紧密结合多种治疗、支持和预后监测、评价手段,动态评估、讨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国际上有很多患者从MDT中获益的报道,包括直肠癌患者在保肛、局部复发率方面的明显改善,以及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生存率方面的显著改善,这些已经被循证医学研究所证实。在基因分型方面,胃癌、大肠癌的分型得到了发展,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确。涉及到临床关键问题的基因层面的内容,光靠临床医生很难解释清楚,因此未来的MDT模式,不单要包括临床学科,或者临床的一级学科,还一定要结合生物信息学的特征,要让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参与其中,才有可能给患者制定精准的治疗措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从2005年就开始形成小的兴趣小组,涉及的专科包括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从2009年开始,在医院层面上形成了大的胃肠肿瘤的MDT团队,医院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包括把HIS系统和PET-CT影像系统全部用在MDT讨论的平台,我们讨论的时候可以随时调阅每一位患者的情况。


每周一下午是我们固定的MDT讨论会,现在有了微信,我们会在提前一周由各团队提出需要MDT讨论的病例,由专人进行编号,病理科和影像科医生提前阅片。讨论时,由提出MDT讨论的医生首先进行病例汇报,然后参与的各位专家在讨论中发表看法。

 

从2009年9月到2015年9月,我们共通过MDT讨论癌症病例3000多例,病种以结直肠癌为主,其次是胃癌,还有一部分食管癌和其它肿瘤。在决策中,更多的是有关化疗,因为来讨论的病例大部分都是比较晚期的。一些治疗失败的或者治疗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病例,我们也会拿到这个平台上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大家直言不讳,对事不对人,不是揪着别人的错误,抓人家小辫子,目的是规范我们的医疗行为。


当然,我们在MDT讨论的过程中也会提出一些临床解决不了的问题,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出一些科学问题。另外每2-3周,都会有几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来我们这里学习、交流,我们和国外也建立了一些联系。所以你们应该看到,MDT不仅只是帮助病人获得最佳治疗方案,也提高了医院学科的发展。


有一些疾病,如果不是MDT,根本没办法治愈的,比如结直肠的肝病转移,通过MDT的治疗可以达到5年的无瘤生存。


目前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和卫计委等组织和领导机构,也在鼓励各医院MDT的发展,目的也是将来能够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最终也会有利于患者,有利于医生,也有利于我们的学科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我们在MDT的讨论中也进行了一些课题的研究,比如胃癌的围手术期化疗,全国有30多家机构,我们提供了国内目前最大的样本量。可以说,如果没有多学科协作,这是不可能实施的。另外还有一些如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罕见病的小的团队的研究。


特别需要指出的两点是,MDT讨论的氛围不是由哪一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一群人来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为主,指导其他人该讲什么,那就不是MDT了;MDT讨论可以贯穿患者治疗的始终。


当然目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系肿瘤MDT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MDT介入患者诊疗时机都较晚,很多时候是临床医生发现问题解决不了了才拿到MDT讨论。第二,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需求增大,但团队成员需求减少,兴趣下降。第三,虽然有专人记录整理,其实是个兼职人员,但缺少专人长期随访,缺乏数据库建立和管理,需要统计出MDT给患者带来的生存利益、经济利益。第四,针对MDT中提出科学的问题,进行的临床研究仍较少。第五,效率低的问题无法解决。


MDT本身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比如缺少国家层面的政策与管理支持,缺乏医院支持/基础设施、缺少激励机制,中国病人多,效率低,难于用于每位患者,团队成员的误解,认为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多,主治医生感觉失去治疗的主要控制权等。


但总的来讲,优势还是大于劣势,这些劣势我想会慢慢改善的,能够逐步实现规范化治疗,有助于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医院品牌发展以及跨医院团队合作。


那么建立和发展MDT需要哪些条件呢?首先要有能够平等交流的多个学科的团队,有良好的氛围和平台,有给力的行政管理支持,更要有参与人员的兴趣和需求,参与人员有长期合作的意愿,有经济运营机制支持。选择的患者需要定义清楚,更多的应该是疑难、复杂、需要多学科参与的病例,更多相对简单的病例,可以根据指南等规范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