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脉通;作者:刘建欣
“我们医院有一个信念,就是认为凡进入医院的院友,面对自己的健康问题,自己必须要有信心,然后与拥有治疗信心的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一同齐心协力面对他的软弱。因此,我们心灵师又称为心灵关怀师的工作,就是秉承世界卫生组织的理念,帮助院友重建信心,积极地面对疾病和他的人生……你现在明白心灵师是做什么的吗?
这是香港伊莉莎伯医院的临床心灵关怀师在初次接触“院友”时的介绍。这群人,他们从不称呼“病人”或“患者”,而是把他们当作医院的朋友,简称“院友”。疾病的状态是院友灵性的软弱,用爱帮助他们重建信心,是这些人工作的目标……
今天下午,临床心灵关怀工作坊作为2016年CPOS学术大会的第二个工作坊隆重登场。报名人数远超预估,主办方不得不把学员分成了A、B两个组,让两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资深讲者在两个会议室交替着将同样的内容讲了两次。
临床心灵关怀工作坊A组上半场授课现场
CPOS执行主席刘晓红在介绍讲者姚镜鸿时,提到他毕业于阿基迪亚大学神学院,可能感觉到现场学员有点异样,于是笑笑说:“大家不要害怕!”
刘晓红教授在B组上半场前介绍授课嘉宾
临床心灵关怀,源自神学,服务的却是每一个普通人。
香港临床牧关教育及教牧辅导协会创会人、香港伊利沙伯医院院牧事工训练学院创办人姚镜鸿博士在授课中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临床心灵关怀的历史由来。
姚镜鸿博士授课
教牧关怀(Pastoral Care)来自主后590年罗马主教格里哥利(Bishop Gregory)所著一书。阿基狄亚大学神学院(Acadia Divinity College, Acadia University,ADC)是加拿大临床牧关教育的发源地。
临床牧关教育在香港又称为临床牧灵课程,培训具有临床专业经验的教牧人员,使他们成为医院、老人院的“院牧”、监狱的“监牧”、三军的“军牧”及警务人员的“警牧”、大学及专上学院的“校牧”等,对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关怀,倡导身、心、灵的“全人关怀”或“全人医治”。
1922年,临床牧关教育(ClinicalPastoral Education,CPE)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Dr. Richard C. Cabot提出,他建议神学生应该有一年的临床训练,以帮助他们体会人的痛苦及软弱。
公理会出身后在长老会事奉的牧师Rev. Dr. Anton T. Boisen曾经因精神疾病住院治疗,1925年康复后体会到医院关怀的异象而自愿投身院牧事奉,成为第一位全时间的精神病院院牧。
1926年,Boisen与Cabot在麻省的WorcesterState Hospital合作,开办临床牧关教育,成为第一位临床牧关神学教授。虽然Dr. Guiles在不久后安息主怀,但在美国CPE之发展历史上都承认Boisen, Cabot及Guiles为美国之泰斗。
姚镜鸿博士的恩师一生致力于加拿大Acadia University的临床教牧关怀及辅导教育,他的人生名句就是"Only Love Heals,God is Love"(唯有爱能疗伤,因为神就是爱)深深影响着他的每一位学生及事奉牧养的群体。
中国大陆的心灵关怀项目,可以追溯到2005年由湖南省卫生厅孙向明副厅长、湖南省肿瘤医院前院长胡炳强医生、刘五星书记、周晓书记、刘晓红副书记、中南大学肖水源院长以及护理部湛永毅院长等领导大力推动心灵关怀的训练,并邀请姚镜鸿博士及Michele Bland督导前来长沙讲授《心灵关怀及心灵需要》。刘晓红副书记所定“心灵关怀”一词自此被采用。2007年,湖南省肿瘤医院率先成立心灵关怀部。
湖南省肿瘤医院心灵关怀部的两名心灵关怀师现场角色扮演
基于中国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实,近10年来,湖南省肿瘤医院心灵关怀部那些本为医生、护士的心灵关怀师们,依然只能以志愿者身份免费为患者提供心灵关怀的服务。
心灵关怀的基础就是怜悯,怜悯的原意就是“动了心肠”,这比中国人所谓“怵惕恻忍之心”更积极,因为是主动地“动了心肠”。在基督教历史上,心灵关怀和辅导认为“怜悯”有七种善行。
香港临床牧关教育及教牧辅导协会会长、心灵关怀辅导学院院长林锦涛博士的授课中则更加强调心灵关怀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应用,他说,心灵关怀师除了有爱心,在关怀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尊重和维护求助者的隐私。
林锦涛博士现场授课
纵然人生有许多不同的失去,可能是青春和美貌,可能是物品丢失,可能是失业、事业失败,可能是亲朋好友的生离死别,更可能是健康以及自尊和个人价值感的失去。
即便失去之后可能还会有再失去,但是人生只要有爱,便能无惧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