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至25日,2016年临床肿瘤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Bestof ASCO Event in China 2016于杭州盛大召开。今年BOA大会秉承往届会议传播肿瘤学前沿知识的宗旨,通过专题汇报、专家评述以及讨论,将2016ASCO年会收录的重要研究与参会专家学者共同分享。
福利直通车:终于来了!2016BOA专家视频上线,一次打包年度肿瘤学进展
24日上午,医脉通有幸采访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沈琳教授深入分析了胃癌术后放化疗与单纯化疗的争议和进展,对胃癌免疫治疗和新型靶向治疗进行了解读。
CRITICS研究:胃癌D2术后化疗vs放化疗
有关胃癌围手术期放化疗与化疗的争议一直存在,术后的辅助治疗选择化疗还是放化疗,到底哪个好?2016年ASCO会议中受到大家关注的CRITICS研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直通车:[ASCO2016]CRITICS:胃癌术后化疗/化放疗的OS无显著差异)。
该研究设计之初希望放化疗比化疗的疗效要好,5年生存率能提高10%。但从试验结果来看,放化疗没有达到这一目标。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乎意料,绝大多数的亚洲胃癌专家已经预测到CRITICS试验可能是个阴性结果,最终的报道也验证了大家的猜测。
为什么会出现阴性结果?
随着东西方胃癌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西方尤其是欧洲很多国家已经认可了胃癌D2手术,或者说术中淋巴结清扫超过15个的胃癌根治术。这样的治疗模式成为改善患者生存的主要技术手段,由于淋巴结清扫降低了局部复发风险,在此基础上增加放疗对复发转移的影响就非常小,所以此类患者的从放疗中的获益不明显。
2014年ASCO会议报道的一项亚洲研究ARTIST与CRITICS结果类似,胃癌术后化疗再加上放化疗跟单纯化疗相比,疗效没有差别(直通车:【ASCO2014】胃癌辅助化放疗试验(ARTIST)III期最终结果分析)。
因此,胃癌领域的专家都在考虑:到底放化疗有没有作用?从这个两个非常重要的临床试验来看,很明显,如果不对患者进行筛选的话,那么术后放化疗不能带来获益,这一点应该不需要再证实了。另外,虽然现在临床研究中放化疗没有增加明显的毒性反应,但是从药物经济学来看,增加一个治疗方法对患者就是一种负担。而中国或者亚洲其他国家的临床实践中,基本不会再认可那种不经选择的术后放化疗来取代化疗。
胃癌术后辅助治疗应该更加精准,需要根据局部复发风险分层治疗。临床试验应该对高风险人群,如近端胃癌或者T4b的患者,进行筛选后再对比术后放化疗和单纯化疗的优劣,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胃癌免疫治疗方兴未艾
免疫一直是恶性肿瘤几大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以前研究的限制,免疫治疗似乎会对肿瘤有效,但是难以观察到明显的肿瘤退缩,特别是实体瘤。近些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彻底改变肿瘤免疫治疗。首先是黑色素瘤,后续非小细胞肺癌、泌尿系统肿瘤和其他实体瘤也都取得了突破。
目前食管鳞癌还没有靶向治疗药物,而胃癌也仅有HER2阳性亚群患者的靶向治疗得到证实。对于这种异质性非常强、治疗非常困难的实体瘤,如果免疫治疗能提供临床获益,显然会让大家产生更多期待。从目前Ⅰ期研究来看,PD-1抑制剂显示出非常好的前景,在选择人群(PD-L1高表达)中的有效率达到22%左右,在非选择人群里依然有百分之十几的有效率。特别重要的是,患者一旦获益,获益持续的时间很长,这与传统化疗不同。
除了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先行者外,能从免疫治疗中最大获益的很有可能就是食管癌和胃癌。现在相关Ⅲ期临床试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未来的治疗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比如治疗对象是选择患者还是非选择患者?用什么指标来对患者进行筛选?其他免疫检查点靶点,如TIM3、IDO等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也是非常快的。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靶向药物的联合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对于HER2阳性的患者,免疫治疗能否与抗HER2联合增效有待探索。2016年ASCO还报道了一项FAST研究,针对CLDN18.2新靶点的单抗应用于临床试验,将来有可能会跟免疫治疗产生协同的作用,同样值得期待。
会议专题》》》2016临床肿瘤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B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