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永(江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宗保(江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部,教授)、乐毅敏(江西中医学院,研究生部,教授)
【摘要】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疾病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病人和医生的关注。随着实验针灸学的发展,针灸治疗癌症的实验研究的文献也见报道,但相对较少。本文对针灸治疗癌症的基础研究的部分文献进行回顾,加以总结,以为临床治疗和循证医学提供证据。
【关键词】肿瘤免疫;辨证;原癌基因;针灸血清;强壮要穴;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Cancer: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diseases. Increasingly number of patients and doctors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is treat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al acupuncture, there are manuscripts on treating cancer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owever, it is not abundant comparatively. This manuscript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this area, which can provide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Tumor immunology; Differential symptoms (TCM diagnostic term); Oncogene; Acupuncture serum; Strong acupoints
背景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的奇葩,以其数千年以来神奇的效果("刺之要,气至而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昭然于天......"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著),备受世人瞩目。同时,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癌症,缺乏有效的治疗,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生存期不令人满意。科学家越来越发现对癌症的治疗应该采取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心理治疗、替代治疗等各个学科的综合处理。针灸治疗作为现代医学的补充,在癌症的治疗中受到了欢迎。但是,由于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针灸治疗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在一些学者看来,选择包括针灸在内的替代医学治疗有风险。随着实验针灸学的发展,针灸的机理逐步被揭示。本文通过检索数据库近10年来部分相关文献,回顾针灸与癌症的基础实验研究,并加以总结,以为临床治疗和循证医学提供证据。
1. 针灸治疗癌症的中医机理
中医认为,肿瘤的主要病机(或辩证)包括: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炽,气血亏虚等。
针灸通过在经脉上选取一定穴位,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加以刺激,调节人体的“气”和“血”,从而达到协调人体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气滞血瘀证,采用理气活血,化瘀消积,疏通经络,软坚散结的治疗原则达到祛瘀止痛,消除肿块,恢复正常气血运行的作用。对瘀血引起的发热、瘀血阻络引起的出血、血瘀经络所致的疼痛等症,可分别结合清热活血、活血止血、化瘀止痛诸法治疗。对于痰凝湿聚证,以化痰祛湿为主,治在肺脾肾。治痰还根据痰的发生,采用不同的法则,如顽痰宜软之,郁痰宜开之,湿痰宜燥之等。对于热毒内炽证,应以虚实为纲,结合脏腑部位,采取相应的治法。热毒内炽证极易积滞阻结肠道,而使腑气不通,导致伤阴动血、内陷心包等证,故临床若遇此证,应清理肠道,用攻下之法,可使毒邪从大便排出,以阻止疾病的演变。对治实热阳证应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治虚热阴毒之证,温补托里,扶正祛邪,以调和气血,祛除阴毒之邪。对气血亏虚证,气虚宜补气,主要补肺脾肾之气,因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肺为脾土之子,脾气不足,最易导致肺气升降失常。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又为气化之司,故治疗应从脾肺肾三脏入手。本证当以补气补血兼治,通过循经取穴、远处取穴、局部取穴、辨证取穴等,对相应的穴位加以针灸治疗,可以达到如上的治疗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艾灸由于其产生烟,污染环境,在临床使用相对于针灸要受到限制。但是,“针所不及,灸之所宜”,目前艾灸以其独特的疗效引起学者的注意。相对于针刺,针灸更偏重于“补”气,所以对于气滞(虚)血瘀、痰凝湿聚,气血亏虚等肿瘤的中医证型效果更好。刘立功等通过计算机对针灸典籍进行整理,亦发现古人治疗肿瘤及其相关病症以灸法为多,并常采用大剂量灸疗。如《针灸逢源》云:“治疗痞块,宜用灸以拔其结络之根,多久为妙”,“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查其脉络所由者,皆当灸之”。《千金要方》:“积聚坚满,灸脾募百壮”。《灸法秘传》:“癥瘕:倘因气滞而成者,灸气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枢可耳。”等,不胜枚举。刘立功认为,当前临床灸疗剂量偏小,疗效不够,典籍所载的重灸法值得借鉴,加大艾灸剂量,利于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2. 针灸的癌症现代医学研究
2.1 针灸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针灸是按照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对人体从整体水平去治疗癌症。与手术或化疗药物不同,针灸运用于肿瘤的治疗不是直接作用于肿瘤,而是作用于整个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使机体产生抗肿瘤的效应。针灸的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即相当于中医的“扶正”来解释针灸的抗肿瘤作用。
上海市经络研究所对小鼠的大椎穴进行艾灸,制备出“艾灸血清”并对其进行系列研究。陈汉平等,和马晓苋等采用艾灸血清培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发现艾灸血清能明显促TIL的增殖,加快其进入指数生长期,“艾灸血清”能协同细胞因子rlL-2持续升高TIL中CD3+细胞数,维持CD4+细胞,显著提高CD8+细胞,使CD4+/CD8+出现倒置。TIL是一种抗肿瘤效应细胞。只需少量IL-2就可发挥抗肿瘤作用。“艾灸血清”能激活TIL细胞。马晓苋等还在体外实验中观察艾灸血清对小鼠EL-4淋巴瘤细胞的作用用艾灸血清培养小鼠EL-4淋巴瘤细胞,观察细胞增殖实验、生长曲线、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内cAMP、cGMP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艾灸血清能够抑制小鼠EL-4细胞增殖,使其生长速度明显减慢,降低其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率,增加EL-4细胞内cAMP含量、使cAMP/cGMP比值增加。提示艾灸血清具有抑制小鼠EL-4淋巴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的作用。陈云飞等发现艾灸血清能明显提高指数生长期TIL中CTL的杀伤活性,艾灸血清培养的TIL存在对同种异体的肿瘤有特异性杀伤的T细胞克隆,艾灸血清能促进TIL细胞诱生TNF-α,IFN-γ,显著提高TIL培养上清中的TNF-α含量,一定程度上增强TIL产生IFN-γ的水平。结果表明艾灸血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TI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这些实验研究表明艾灸血清在很大程度上能客观地反映艾灸后宿主全身的免疫状态,发挥抗肿瘤作用。
王颖等采用天灸膏(主要成分为麝香、淫羊藿、三七、黄芪、辣椒)取肾俞穴配合顺铂对肺癌小鼠进行治疗,与单用化疗组对比,小鼠肿瘤质量更小(P<0.01),抑瘤率为36.0%,化疗组为31.7%。,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更少(P<0.01),事实上与正常小鼠一样。天灸+化疗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目,比化疗组明显升高[(3.37±0.48)×106,P<0.05]。研究结果表明天灸膏有增强化疗抗肿瘤的作用,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并认为这种辅助治疗效果可能与显著提高化疗处理中肺癌模型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目,以及提高化疗过程中肺癌小鼠血液白细胞数目有关。
Zhou Hong等,观察了针刺对肺癌手术病人血浆中干扰素(INF-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研究表明,术后8天、12天,针灸组INF-γ和TNF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针灸组手术前后的自身对照亦有显著差异,术后高于术前(p<0.05)。实验提示,针灸可以提高肺癌病人血中INF-γ和TNF的含量,从而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
除了针灸对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外,针灸对老年鼠,正常鼠,或其他疾病动物模型的免疫方面的调节作用的研究也非常丰富。这些研究也为针灸能够良性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监视、免疫清除能力,拮抗肿瘤的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2 针灸对基因的影响
基因是癌症发生的举足轻重因素之一,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各种原因的共同通路。不妨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看作中医理论中阴阳的两个方面。邪气盛正气虚即可以理解为癌基因的突变,和抑癌基因失去其正常功能。针灸有扶正祛邪的功效,即是有改变基因的能力。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影响基因。虽然当前针灸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影响文献报道尚不多,但也是当前针灸抗肿瘤基础研究的领域之一。
裴建等对H22荷瘤小鼠的大椎穴进行艾灸, 结果显示:与荷瘤组比较,艾灸组小鼠脑皮质中IL-1β、IL-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升,IL-6 mRNA和蛋白则显著下降(P<0.05)。提示艾灸治疗能上调荷瘤小鼠脑皮质IL-1β、IL-2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IL-6 mRNA和蛋白表达。并认为艾灸调节荷瘤小鼠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可能与调节脑皮质IL-1β、IL-2、IL-6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李岩等通过针灸大鼠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位,制备针灸血清,应用针灸血清培养乳腺癌MCF-7细胞,观察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及Fas表达率,发现针灸血清作用于MCF-7细胞可能是通过Fas表达率来诱导细胞凋亡。李岩应用针灸血清培养肿瘤细胞,观察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她们还通过针灸血清培养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结果显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的Fas表达率明显增高,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其另外一个实验证明针灸血清,对人肺癌A549细胞有同样的效果。细胞凋亡在肿瘤发生、发展、转化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系列实验发现针灸血清能通过抑癌基因Fa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细胞S期百分率明显升高,G2M期降低,针灸血清能影响肿瘤细胞由S期向G2M期的转变过程,将其阻滞在S期,减少G2M期的细胞数,减少有丝分裂,引起细胞凋亡。
针灸对肿瘤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影响尚不如肿瘤免疫那样研究的丰富。这可能是由于经费、技术难度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如果把肿瘤看成一种特殊的炎症(这种假说提出的依据之一是炎症和肿瘤的共同信号传导通路),则针灸对炎症治疗方面亦可见对抑/癌基因的研究。例如:吴俊梅等选用39KDa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免疫豚鼠并施予艾灸,研究艾灸对伤害性刺激所致延髓中枢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艾灸能使豚鼠体内出血程度减轻,抑制内部伤害所致c-fos表达的中枢积累。余俊辉等通过在日本大耳白兔右后足踝关节部皮内注射福氏完全佐荆造模,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原癌基因c-fos、c-myc mRNA 表达的影响,经过艾灸治疗,半定量 RT-PCR测定c-fos和c-myc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艾灸组c-fos和c-myc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造模组(p<0.01)。艾灸治疗能够降低c-fos和c-myc mRNA的表达,影响生长因子信号传导系统。
已知,IL-1和IL-6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促进细胞增值、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并可以提示癌症的预后。吴焕淦等采用免疫学方法制成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大鼠脾脏及结肠粘膜中的IL-1β、IL-6 mRNA表达,发现电针及隔药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IL-1β、IL-6 mRNA表达显著下降,认为针灸可抑制模型大鼠脾脏及结肠粘膜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有利于炎症的消除、组织的恢复。
3. 讨论
计算机以及网络为文献的检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医学文献浩如烟海,所辑文献难免疏漏。在针灸止痛方面的大量研究,给解决癌症疼痛多了一个方案。由于这一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本文未予回顾。
由于实验针灸学的发展,针灸的疗效得以客观的展现,这使得包括国外的现代医学工作者开始接纳针灸治疗。当然,西医工作者对针灸的了解是非常浅显的,认为针灸的疗效是其运用过程中“安慰剂”的作用, 所以对针灸进行了设立假刺组的随机对照研究。而实验的结果常常证明假刺对照组是没有治疗效果的。另外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认为针灸没有副作用,或者明显的副作用罕见,<0.55/10,000人次。这一点不仅西医这么认为,相当部分中医师也是如此认为。推翻这一观点实为简单,广西中医学院刘立红博士在《思考中医》中说道,针灸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例如《针灸神书》全书29处提及“效如神”、“效值千金”、“速效”等,《针灸大成》全书96处出现“神效”,“速效”,“无不效之理”等。而今,即使是在WHO推荐的43种疾病谱中,我们并未能追求每一个病历都能有效,更未能追求速效,原因何在?对于无效的病例,尤其是肿瘤病人,笔者认为已经是副作用的一种。没有副作用的治疗,常常是无效的治疗。针灸讲究医患双方面的“入神”,针灸手法讲究“补泻”等都是容易导致效果不佳,或产生副作用的陷阱。对于这一方面的基础研究非常少。
针灸对癌症治疗作用的基础研究,选穴方面,主要首选足三里、关元、神阙等强壮要穴。随着动物模型研究的深入,将来可能根据肿瘤的部位,按照一定的脏腑辨证等,对实验动物辨证取穴,发展对某一癌症,某一辨证类型辨证论治,使基础研究更贴近临床。
目前,我们正开展艾灸预处理对胃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等多项基金课题。对癌前病变的研究,更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希望通过各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在针灸抗肿瘤领域提供更多证据,为癌症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本文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