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CSCO大会,为什么大家翘首以待?

发布时间:2012-05-30 浏览次数:469次 来源: 作者:

——《中国医学论坛报》访CSCO执委会和大会秘书长秦叔逵

  第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07年CSCO学术年会,让广大肿瘤医师盼望已久,即将于本月19日在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今年的CSCO大会,为什么值得大家这样翘首以待?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CSCO执委会和大会的秘书长、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一席交谈,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本届年会的确新意诱人。

改革创新,成为肿瘤医师的公共平台

  CSCO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一个民间的群众性医学组织,没有任何行政公权,服务奉献是立身之本,学术活动是学会生命线。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每年一度的临床肿瘤学大会暨CSCO学术年会。今年,在会务组织和学术安排上,将沿袭着一些好的“惯例”,同时也有许多的“创新”。

  所谓遵循“惯例”,并不是因循守旧,搞老一套,而是继承传统,发扬光大。秦教授说,CSCO成立已经十周年,CSCO年会也相应办到了第十届,虽然时光变迁,前后三届CSCO领导的办会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它办成一个为全国肿瘤医师服务的大会,提供一个大家能很好地进行学术交流和临床协作的公共平台。今天,新闻通讯日益发达,各种电话会、电视会以及网络会是层出不穷,可是CSCO和一些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仍然都定期举办类似的学术大会,就是为了大家能够聚集人气,面对面地直接沟通和交流,这是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今年CSCO大会的定位还是两大方面:一是继续教育、共同提高,对于广大参会代表,尤其是中小医院的代表进行继续教育,更新知识;二是交流信息、促进合作,来自不同学科的肿瘤医师互动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推动协作研究。

  然而,过去的会议形式,有时难免机械刻板,而今年进行了改革创新,使得生动活跃、丰富多彩。一方面,将继续邀请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血液科和妇瘤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与会议代表共聚一堂,重点安排了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血液肿瘤和妇瘤等规范化综合治疗报告会和继续举办 CSCO-Merck分子靶向治疗研讨会,全面交流有关领域的新经验和探讨新进展。另一方面,将与台湾地区的肿瘤学同仁联合召开“海峡两岸临床肿瘤学新进展研讨会”,与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CRPC) 联合举办“肿瘤病人恶性肠梗阻规范化诊断治疗研讨会”,还将精心组织原发性肝癌分子靶向治疗、脑部肿瘤综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综合治疗以及恶性肿瘤营养支持治疗等一系列专题论坛。为了加强与海外华人学者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协作,特别与旅美华人血液和肿瘤专科医师学会 (CAHON) 联合举办“首届 CSCO-CAHON 联席学术研讨会”。我们不仅继续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权威报告新进展和新经验,同时特别注意邀请学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讲解新观点和报告新研究。

  另外,应广大会员的要求,也是学习ASCO和ESMO 会议经验,将举办“教授见面会 (Meet Professor) ”,邀请安排著名专家与普通会议代表自由地走到一起,就国内、外肿瘤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互动交流,互相启发。而大会的卫星会也更加强调科学客观和学术性,有的卫星会还尝试早餐会,并且采取正、反方辩论的新形式。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会议,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分享知识智慧、碰撞思想火花,达成或奠基学术共识。

突出主题,推动多学科规范化治疗

  十年来,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CSCO始终坚持“团结、协作、务实”的根本宗旨,倡导“学术、公益、奉献”的指导原则,践行“服务、协调、引导”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临床肿瘤学的继续教育,宣传推广循证医学和GCP,致力于推动部门之间、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提倡开展化疗、放疗、手术、生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的临床协作研究,同时积极与国际肿瘤学界接轨,加强与国际著名肿瘤学术组织的学术交流和密切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就。

  多学科综合治疗,就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或者“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而是要提倡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达到规范化。为了突出“积极实践肿瘤的规范化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大会主题,组委会在有关学术活动的安排上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学术会议的先进经验,并注意采纳了广大会员提出的良好建议,将就“规范化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欧美肿瘤诊疗规范与解读”、“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肿瘤诊疗规范”和“常见的肿瘤规范化综合治疗”等一系列热门专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大力提倡和推动多学科综合治疗,追求学术共识,积极提高我国临床肿瘤学领域规范化治疗和研究水平。

  对于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前几年也有学会花费了许多精力出过一套临床指南,可惜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同样,CSCO也曾经想制订指南,但一直没有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在我国符合循证医学高级别的研究数量不多,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制订指南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必须有自己的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可靠数据资料。其次,也受到当时我们思维观念保守、医疗保险制度改变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当年确实无法真正着手。到了2006年,CSCO指委会主任孙燕院士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许多CSCO成员参与了引进美国国家肿瘤综合中心网络(NCCN)临床指南的具体工作。当然是根据国情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补充,也就是成为NCCN指南的中国版。现在,陆续已经出了一些,比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和大肠癌等,正在推广应用,影响广泛。这样做,思路很好,就相当于改革开发初期,我们要独立自主地生产高质量的彩电,技术上困难大,可能是劳民伤财,事半功倍,就先搞合资工厂,先从国外引进显像管和主要的零部件,随着自己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了国产化,事倍功半,现在我国反而出口国外了。这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可以相信,将来我们一定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临床指南。此外,对于一些临床上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也组织一线专家制订了相关的共识或普及教育书籍,如骨转移治疗共识、规范化疼痛处理教材,还联合美国ASCO连续在我国举办了二期亚太区肿瘤多学科规范化治疗教程(MCMC)培训班等等。这些工作已经为今年的大会作了比较好的铺垫,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年的大会,在遴选专家报告和论文投稿的时候,已经注意到侧重于国内学者的研究报告,并且实时点评。有了自己的一系列研究数据、资料和专家共识等,我们就不再是简单地综述国外同行的东西,鹦鹉学舌了,而是可以大张旗鼓地宣讲上述自己的东西。 CSCO今后还会强调和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切实促进和实践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多学科规范化治疗。

靶向治疗,还要重视转化型研究

  秦教授介绍说,虽然这些年来CSCO对于分子靶向治疗宣传得比较多,但还是有一些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师对于有关新进展不太熟悉,尤其有些问题值得本次CSCO大会以及今后的工作中深入探讨。比如:
  一是要确定合适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手段。传统的细胞毒药物都是以缩小肿瘤大小的程度来论“英雄”,而分子靶向药物是细胞稳定剂,决不能简单地套用细胞毒药物的评价标准。病情稳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索拉非尼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了2.8个月,其中大多数患者并不是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而是病情稳定和生活质量改善。从肿瘤本身来说,坏死也是有意义的,索拉非尼、伊马替尼等治疗都可能通过导致肿瘤坏死来发挥疗效。因此,需要探索一个公认的新评价体系。还需要借助一些新的评估手段,如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以及监测特异性的相关分子标志物,因为分子靶向药所致肿瘤代谢的变化往往先于或优于其体积的变化。例如,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2小时后在PET - CT上就可以见到肿瘤由“热区”变为“冷区”,伴随着症状的改善,而在普通CT上需要2个月后才能看到大小的变化。
  二是化疗仍然是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分子靶向治疗刚问世时赢来阵阵欢呼,似乎化疗再也没有大市场了,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可是现在看来,没有那么简单,化学药物治疗仍然是基础。大部分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强项并不是使肿瘤显著缩小,客观有效率甚至只有3%-5%,而主要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因此,除了少数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伊马替尼之外,大多数分子靶向药物都必须或最好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达到协同增效,比如血管内皮抑素与化疗合用于治疗肺癌,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与化疗合用于治疗大肠癌等等。这时,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和方案,对于达到疗效至关重要。再好的分子靶向药物,没有好的化疗基础,往往并不能够获得最佳的效果。
  三是应该寻求分子靶向药的恰当用法。分子靶向药物的给药途径、最佳时机、持续作用时间和给药方式等,都有很多需要积极之处。例如,目前血管内皮抑素多是静脉给药,但已经有些人已经在尝试浆膜腔内注射治疗恶性积液,可能疗效会更好。再如,为什么有少数医生认为血管内皮抑素“安全无效”,就是因为应用不合理:首先应该联合应用,而不是单用,必须与最佳的化疗药物恰当地合用;其次要早用,即对于晚期肿瘤一线就开始应用,不能等到血管长得像“钢丝绳“那么粗了,对于术后病人则辅助治疗时就应用,不能够等到已经复发转移了再);还有是要持续用,化疗有间歇期,而血管内皮抑素不应“打打停停”,至少要用到获得最佳生物疗效。当然分子靶向药与化疗药合用时,是同步用、化疗之前用还是化疗之后用?另外,长期用存在费用高和不方便等问题,都需要密切观察和研究。
  四是积极寻找预测疗效和毒性的分子标志物,分子靶向药物并不是每个病人都适用,或者是一个病人的任何阶段都适合,而要借助分子标志物来预测其疗效,筛选病人以及监测毒性等。应该利用现代生物学科技方法,包括药物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来达到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靶向治疗。
  五是高度重视分子靶向药的毒性。是药三分毒,分子靶向药也不例外,比如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药物往往引起皮疹和腹泻,抗肿瘤血管生成剂具有一定的心血管毒性等。可以说,不同的分子靶向药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组合方案中,对于不同的患者或者不同的时期,其毒副作用也是有明显差异的。有毒性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采取对策,来预防和治疗。

  至于重视转化型研究,秦教授说,简而言之转化型研究是一架非常好的桥梁,就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并且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因此,今年,组委会有意识地邀请了一些基础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和专题讲座,同时也积极遴选和推荐了国内、外某些转化型研究或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基础研究课题的成果在大会上交流传达。

团结协作,致力服务于国家和会员

  我国的一个现状是,学术团体遍地开花,但有一些是昙花一现或勉强度日。CSCO何以能区别于某些学术团体,不但能够生存,而且日益壮大?

  总的来说,主要是因为CSCO成立以来一直都秉承“团结、协作、务实”的根本宗旨,倡导“学术、公益、奉献”的指导原则,践行“服务、协调、引导”的工作理念。具体地讲,一是CSCO倡导团结协作,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术团体。现在整个国家都在提倡“和谐社会”,学术界也应该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大同,存小异。学术上存在不同意见很正常,在争议中可以逐步取得共识,继而产生新的争议和再达到新的共识;只有这样,学术组织才能取得进步和良性发展。二是CSCO成立十年来,一直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热情关怀,得到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和充分信任,得到了中国抗癌协会总部、国内许多肿瘤医院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包括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上海复旦肿瘤医院、广州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以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一系列单位都给了许多的支持帮助,特别是在开展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方面。三是CSCO提倡服务精神。从学会委员会到办公室人员,从大专家到普通会员,都在默默地做奉献,开展公益性活动。有了这种为广大肿瘤医师和患者服务的思想,才能把学会做好。四是CSCO在不断地发现、挖掘、帮助学有成就、思维敏锐的中青年,并推荐给大家。CSCO需要他们,CSCO也能帮助他们自我实现。五是CSCO坚持和提倡不断地搞学术活动。正如卫生部原副部长彭玉当年所指出“学术活动是群众性学术团体的生命线”,你做学术活动,你就能赢得大家,你不做,你就会走向衰落。

  最后,秦教授说:本次大会是由CSCO与哈尔滨一院血液肿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肿瘤学杂志》社、《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医师报》社和北京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通力协办。在会议筹备过程中,得到了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卫生厅(局)、公安、交通以及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哈尔滨一院血液肿瘤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承担了许多具体的会务工作。吴孟超和孙燕院士亲自指导和直接参与,马军主任更是一一操劳,廖美琳、蒋国樑、吴一龙、唐平章和于丁教授等许多专家帮助审稿,李进和罗荣城教授提出良好建议和逐一落实,广大个人会员踊跃投稿和积极参加,团体会员单位纷纷热情帮助,再一次体现了CSCO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精神风貌。

  目前,可以说是人气很旺,万事皆备,大会组委会将在哈尔滨国展会议中心热情等待和欢迎着各位专家和与会代表的光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和精诚合作,本届大会必将获得圆满成功,必将是一场高层次、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国际肿瘤学盛会。而上述一系列学术活动的主题鲜明、形式生动活泼和内容丰富精彩,也将成为新的亮点和热门话题,为庆祝 CSCO十年华诞增辉添色,在业界影响巨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