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目前尚有争议。Hogberg T等选择手术病理分期为I期、II期、IIIa期(仅腹腔洗液细胞学阳性)或IIIc期(仅盆腔淋巴结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研究。对于可能存在微转移病灶的高危患者,给予术后辅助治疗。绝大多数的患者具有二个或以上的高危因子:分化差(G3),深肌层浸润,或DNA非二倍体;其他的患者仅有其中一项。病理类型为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或未分化癌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上述危险因子,都视为高危。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除外。分期手术中可选择是否进行淋巴结检测。盆腔外照射±阴道后装治疗的剂量为44 Gy,放射治疗开始前或结束后进行化疗。
2004年8月前采用4个疗程的AP方案化疗:顺铂(50 mg/m2)+阿霉素(50 mg/m2)/表阿霉素(75 mg/m2)。此后采用了多种化疗方案,包括AP方案,紫杉醇(175 mg/m2)+表阿霉素(60 mg/m2) +卡铂(AUC=5),紫杉醇(175 mg/m2)+卡铂(AUC=5-6)。无进展生存期(PFS)为初期终点。因招募受试者缓慢,研究在达到目标人数400例之前提早结束。
由于子宫内膜癌的新研究目前正在讨论中,研究者决定先期进行分析。1996年3月至2006年10月,共有372位患者进入该项研究。其中可评价的367例被随机分为放疗组(RT:190例)和放化疗组(RT+CT:177例)。二个随机组之间的危险因子均衡性较好。中凰娣檬奔湮?.5年,二组的PFS危害比为0.58(95 %CI:0.34-0.99,P=0.046),二组的5年PFS分别为75%及82%,RT+CT组的PFS显著高于RT组。研究显示放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辅助放疗。
(复旦大学医学院肿瘤医院 彭俊杰)